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多模态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就诊拟诊为肝泡型包虫病的95例肝脏结节病例,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检查,对疑似肝泡型包虫病的部分病灶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分别记录病灶的大小及弹性评分,弹性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把超声造影视频存盘并进行处理分析,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对肝泡型包虫病灶进行分型,分别记录每一型肝泡型包虫病灶的中心区、边缘区和周围区的造影定量参数(pI;Tp;AUC;MTT)。然后与手术或病理结果对比,综合评价超声对肝泡型包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被检病例可分为原发性肝癌、肝泡型包虫、肝血管瘤和肝囊型包虫四个疾病组。同一切面下,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组中,弹性成像状态下的面积、周长和体积均显著大于常规超声状态下的面积、周长和体积(t=-3.164、-2.292、-2.359;-4.388、-2.442、-4.559;P=0.005、0.033、0.029;0.000、0.018、0.000)。原发性肝癌的弹性评分显著大于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弹性评分(t=2.640;P=0.013),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弹性评分显著大于肝血管瘤的弹性评分(t=9.136;P<0.001)。在所有的肝泡型包虫病灶中,中心非增强区、边缘区和周围正常区的pI和AUC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类型的病灶边缘区的造影定量参数比较中,浸润型、钙化型和液化型病灶之间,pI、Tp和MTT具有显著性差异(F=8.832、9.088、5.538;P=0.001、0.001、0.007),通过两两比较,pI、Tp、AUC和MTT四个参数中,浸润型与液化型、钙化型与液化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0.025、0.013;0.000、0.000、0.032、0.002)。浸润型与钙化型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灶的中心非增强区和周围正常区,pI、Tp、AUC和MTT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弹性成像能够很好的区分原发性肝癌、肝泡型包虫病和肝血管瘤的硬度,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能够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能更精确的显示病灶边缘区血供特点;不同类型肝泡型包虫病灶的边缘区超声造影参数特点不同,液化型肝泡型包虫的边缘区血液供应较其他两型更差,这为进一步研究肝泡型包虫的生长提供了有益线索,也对手术的切除范围界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