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2、探讨SAH后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HMGB-1诱生机制。3、探讨HMGB1致血管痉挛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实验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炎症反应。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SAH模型,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实验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时HMGB1的表达变化及其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制作SAH模型,ELISA及RT-PCR方法观察HMGB1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底动脉p-p38MAPK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p38MAPK的表达。制作SAH模型,注血前30分钟预先给与SB203580,ELISA及RT-PCR检测,观察HMGB1在SB203580治疗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实验3、HMGB1致脑血管痉挛作用及其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枕大池注入三种剂量HMGB1(三种剂量:10ng/只、100ng/只、1000ng/只),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选择最合适HMGB1剂量制作HMGB1模型,以免疫组化、ELISA、RT-PCR方法检测基底动脉中TNF-α的表达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底动脉p-p38MAPK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观察基底动脉中p38MAPK表达变化情况;制作HMGB1模型,注药前30分钟预先给与SB203580,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以免疫组化、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TNF-α在注药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1、SAH后大鼠基底动脉出现痉挛,5-7天时最明显。同时基底动脉中TNF-α阳性内皮细胞数、TNF-α蛋白及mRNA水平增高,7天时达高峰。实验2、基底动脉HMGB1蛋白及mRNA水平在SAH后升高,并于7天达高峰。SAH后基底动脉p-p38MAPK蛋白、p38MAPK基因表达增加,5天时达高峰。SB203580治疗后大鼠基底动脉HMGB1蛋白、mRNA升高,5-7天达高峰。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基底动脉HMGB1蛋白、基因浓度每个时间点均降低。实验3、枕大池内注入HMGB1(100ng/只)最适宜,基底动脉出现痉挛,5天最为明显。基底动脉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蛋白、mRNA表达增加,于5天时达高峰。基底动脉p-p38MAPK蛋白及p38MAPK基因表达从1天时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SB203580治疗后基底动脉出现痉挛,但与同时相的未治疗组相比,基底动脉痉挛缓解。SB203580治疗组基底动脉TNF-α蛋白、mRNA水平增高并于3天时达高峰。与未治疗相比,抑制p38MAPK途径后各时间点TNF-α表达均减少。结论:1、SAH后基底动脉出现痉挛状态,TNF-α可能导致SAH后CVS。2、SAH后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HMGB1的诱生。3、HMGB1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的信号传导途径,诱生TNF-α,导致CV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