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涎腺癌的21%~24%。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 carcinoma,ACC)除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特征外,还具有沿神经血管侵犯和易于远处转移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发生率较高,转移部位尤以肺部最常见,至使腺样囊性癌5年生存率仅为37.4%~41.8%。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进展,给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tor 1 alpha,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则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HIF-1是一个包括120kD的α亚单位(HIF-1α)和91-94kD的B亚单位(HIF-1β)的一种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HIF-1α多肽链含826个氨基酸残基,它决定HIF-1的活性;HIF-1调节的基因涉及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离子代谢、儿茶酚胺代谢、血管的生成、肿瘤的转移,HIF-1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VEGF是一种强烈诱导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具有高度保守性,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与恶性程度成正相关,并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这表明VEGF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形成等方式促进肿瘤的生长。
近年来VEGF和HIF-1α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并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HIF-1α能在多种肿瘤中刺激产生VEGF,那么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情况以及相互间联系如何,具体机制怎样?查阅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是回顾性的横断面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HIF-1α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情况。揭示VEGF、HIF-1α的相互关系及其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及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在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收集:
收集我院和中山二院病理科1995年至2005年保存,外科切除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35例为实验组。此外选取同期13例手术切除的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和10例手术切除的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组。病变发生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涎腺组织。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及其它相关的抗肿瘤治疗。上述标本均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HE染色后进行病理分级(Ⅰ级:只有筛状型和管状型,Ⅱ级:筛状、管状和实体型,实体型<30%,Ⅲ级:实体型>30%)。35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远处转移10例(肺转移7例,骨转移2例,肝转移1例)。染色方法为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2.结果判断:
所有切片均经过病理科两位病理科主治医师协助观测,所有阳性表达均为棕黄色,定位于细胞浆,以阳性细胞数量作为观察指标,至少观察10个高倍视野中阳性肿瘤细胞数占所观察肿瘤细胞总数的百分比,<10%表达记为“-”,10%~50%记为“+”,>50%记为“++”。微血管密度:CD34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质中。任何被CD34抗体染成棕黄色孤立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团,只要与临近微血管的肿瘤细胞或其它结缔组织分开,便将其作为一个微血管。如果血管腔直径大于8个人红细胞或血管壁带有明显的肌层和纤维化及炎症或坏死区的微血管不进行计数。按Weidner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先在低倍镜下扫视整个切片区寻找微血管高密度区即热点,然后在200倍光镜下计数被染成棕色的血管内皮细胞簇,结果用3个200倍视野下血管数目的平均数来表示。
3.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阳性率的差别。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与多组之间样本均数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检验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VEGF、HIF-1α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VEGF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5.3%、65.7%,p<0.05,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F-1α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5.3%、71.43%,p<0.05,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的MVD计数分别为16.20±3.54、25.32±4.30、45.80±4.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VEGF、HIF-1α和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关系12例VEGF表达为阴性的腺样囊性癌MVD计数为29,65±4,57,14例为阳性的为45,80±4.81,9例强阳性的为58.84±5.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0例HIF-1α表达为阴性的腺样囊性癌MVD计数为30.84±4.25,15例为阳性的为44.25±4.70,10例强阳性的为52.40±5.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VEGF、HIF-1α和MV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VEGF和HIF-1α,MVD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与其病理类型有关;35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远处转移10例(肺转移7例,骨转移2例,肝转移1例)。病理类型: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Ⅲ级腺样囊性癌VEGF、HIF-1α和MVD与Ⅰ级、Ⅱ级比较,用精确概率法检验,均P<0.05,远处转移与无转移比较,两组间差异经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VEGF.HIF-1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VEGF和HIF-1α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经过Spearman检验,相关系数为0.69,p<0.05,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
1.VEGF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逐步递增,并且有促进腺样囊性癌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
2.HIF-1α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逐步递增,并且有促进腺样囊性癌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
3.VEGF和HIF-1α间可能存在互相协同以促进血管形成的调节机制;VEGF和HIF-1α有望成为腺样囊性癌治疗的重要的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