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复译是翻译领域里一个颇受关注的现象。但凡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都一再被翻译,少则两三个译本,多则十几个译本。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不仅有二十几个汉译本,而且这部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一度引发了场全国范围内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同的译本,呈现的是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译文风格,在给读者带来多元化选择的同时,也促使翻译界对翻译基本问题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究,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案例。《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傅雷先生于1944年首译该部小说,其后三易其稿,并于1963年完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傅译本。2012年8月,北京燕山出版社推出了由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高老头》新译本。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翻译主张和翻译观点,在实践中也践行着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他进一步发展了傅雷的“翻译临画说”,认为翻译临摹的不只是画卷中的人物和风景,更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对于《高老头》的复译,许渊冲有着明确的目标:修改旧译中的错误,完善旧译中的表达,试图在各个方面更贴近原作。这其中暗含了他试图超越傅雷、实现其翻译理想的意愿。本文将通过许译《高老头》和傅译本的对比,揭示两者在认识、方法和目的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许译本进行分析,展现其译本的特点。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梳理对于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于文学作品复译现象的研究状况,并指明文章运用的理论方法。引言还将介绍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着重比较许渊冲和傅雷的翻泽观念。首先分别列举两人翻译这部小说的动因。其次,从对翻译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通过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三个方面梳理两人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介绍两者对翻译活动所持态度的异同,以及对翻译价值的理解;在方法论上,突出许渊冲对翻译方法的细分优化,力求实现对前译本的超越;在目的论方面,强调许渊冲在翻译目标上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还将结合各自译本中的实例,考察他们的翻译实践是否符合他们各自的理论。第二章将以许渊冲的《高老头》译本为立足点,将其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语言和风格两个方面探讨许译的特点。一方面,深入文本发掘许译本在语言上的显著特征,如四字结构的使用。另一方面,从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两个方面考察译本是否再现了原文的风格。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结论,指出翻译研究并不旨在判断译本的优劣,而是深入译本探寻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梳理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并辅以译本中的实例,我们发现他的《高老头》译本基本符合他的翻译观念,并且译本也展现出了他的特点。不同的译本之间,并非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不同的译本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