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其生存状况及其栖息地的状况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大熊猫保护区内放牧活动愈发普遍,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大熊猫保护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在此,本研究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放牧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影响调查研究,通过长期的调查与监测,分析放牧对大熊猫主食竹的长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等,以期全面了解放牧带来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保护管理建议。本研究采用社区入户问卷调查、野外样带、样方调查以及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开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放牧家畜与大熊猫的空间分布特征、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主食竹、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活动的影响,以及大熊猫与其同域分布野生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卧龙保护区内放牧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至2015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居民所饲养的家畜的总数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家畜数量相较于2003年增长了43.37%。2016年的问卷调查结合ArcGIS数字化的数据显示,卧龙保护区牧民的家畜分布区总面积为467.21 km2,其中,保护区内的面积为417.08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52%;家畜分布区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的面积约为110.78 km2,占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12.96%。(2)对比受放牧与未受放牧影响的大熊猫栖息地野外调查结果发现:受放牧影响的大熊猫栖息地内灌木和草本的种类极显著高于未受放牧影响的对照区域;受放牧影响的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灌木平均胸径极显著大于未受影响区域的,主要原因在于牧民会将容易砍断的、胸径较小的灌木移除,为自己以及家畜开路。此外,本研究发现受放牧影响区域的草本的多样性指数极显著高于未受影响区域的。放牧家畜会采食竹子,研究结果发现受放牧影响区域的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的高度与基茎均极显著低于未受影响区域的。受放牧影响区域及未受影响区域的样带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受影响区域的家畜痕迹数极显著高于未受影响区域,而大熊猫、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的活动痕迹极显著低于未受影响区域。(3)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初期(2012-2013),研究区域家畜较少、分布范围很小,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的小熊猫、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以及水鹿(Rusa unicolor)的出现频次较高,分布范围也较大;监测中期(2014-2015),即大量家畜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初期,家畜的出现频次急剧升高,分布范围也迅速扩大,小熊猫、川金丝猴的出现频次迅速降低,分布范围也迅速缩小,大熊猫与水鹿的出现频次有所降低、分布范围稍有缩减;监测后期(2016-2017),即大量家畜进入研究区域后的两年左右,虽然家畜的出现频次仍较高,分布范围也较大,但是大熊猫、小熊猫的出现频次有所回升,分布范围也较监测中期有所扩大,但未再拍到川金丝猴。对家畜大量增加前后(2013年6月为时间节点)研究对象的活动模式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水鹿外,其他研究对象的活动模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具体上,人类及家畜的活动一直都主要集中于白天,大熊猫的日活动节律也都呈现出多个高峰与低谷交替出现的模式,小熊猫与川金丝猴也一直呈现出三个活动高峰,仅水鹿的日活动节律出现较大的变化,从大量牛羊出现前的多个活动高峰变为了一个活动高峰,且该活动高峰后移到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