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金顶侧耳20个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植物显微技术、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金顶侧耳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的研究,结论如下:1)金顶侧耳形态发育多样性的研究金顶侧耳从担孢子萌发到成熟子实体弹射孢子所需平均时间为74d。其不同菌株间的形态发育以及内部形态结构差异不明显,其形态发育过程是成熟子实体弹射出的担孢子萌发、初生菌丝形成、次生菌丝形成、原基形成,最后发育成完整的成熟子实体。但在发育过程中不同品种的担孢子大小、菌丝直径、子实体大小略有差异。金顶侧耳担孢子的平均大小(长×宽)为5.66~8.25×2.06~3.38μm,担孢子的长度达到8.25μ,是P3号品种,宽度达到3.38μm分别是P12、P13号品种。对金顶侧耳的担孢子进行显微结构观察,担孢子形状皆为长椭圆形,一端有尖突,表面光滑,内有一个细胞核;经扫描电镜观察,担孢子的表面光滑,向内侧凹陷,说明担孢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经干燥过程水分逐渐减少。金顶侧耳从担孢子萌发到原基形成平均时间约为25d。孢子有从一端萌发,也有从两端开始萌发。培养40h,棒状菌丝增粗,初生菌丝形成,分枝开始出现。大约48h左右,初生菌丝伸长变细,分枝增多,直径平均为3.62μm。培养4-5d,两条初生菌丝的侧枝菌丝相互吸引,菌丝融合形成次生菌丝。菌丝融合后,迅速生长,形成网状次生菌丝体。培养23d左右,次生菌丝相互扭结,结成一团,形成原基。金顶侧耳的初生菌丝以及次生菌丝培养时间平均为7-10d。横膈膜和分枝在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内都有出现,经测量发现次生与初生菌丝粗细差异不大;初生菌丝有一细胞核在两个横膈膜间,次生菌丝有两个细胞核在两个横膈膜间,具有锁状联合结构。金顶侧耳从原基生成到子实体成熟平均时间为5d。其内部形态发育变化皆为原基发育,菌柄原基和菌盖原基出现,菌盖表面弯曲向下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向上的菌丝形成了不封闭的弧形区,菌褶在此处形成,子实层开始发育。成熟子实体的菌肉由生殖菌丝组成,其直径为1.63~3.88μm,细胞间锁状联合现象明显。其菌盖表层由生殖菌丝紧密排列构成。菌褶的纵切面为楔形,子实层均等地覆盖于菌褶的两面,为等式子实层类型。金顶侧耳成熟子实体的菌盖表皮到两菌褶腔距离为193.6~503.5μm,菌盖表皮到两菌褶腔距离大于300.0μm的品种为P4、P10、P12和P16。子实层厚度为110.1~184.5μm,子实层厚度为184.5μm的品种是P10;子实层厚度小于147.6μm的品种有15个。担子长度为14.7~24.0μm,担子长度为24.0μm的品种为P2;担子长度小于19.3μmn的品种分别是P1、P3、P6、P8、P11、P12、P15、P16,P18、P19和P20。各个品种菌盖厚度、子实层厚度、担子梗长度差异较大,受环境条件影响,菌株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2)金顶侧耳菌株酯酶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对金顶侧耳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酶带多态性比较高,为78.6%,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个菌株在相似水平为0.8时被分成7大类,其中第1类群包括1、15、18号菌株,第Ⅱ类包括2、19、20号菌株,第Ⅲ类包括11号菌株,第Ⅳ类包括9号菌株,第V类包括3、4、5、6、8、10、16、17号菌株,第Ⅵ类包括7、12、14号菌株,第Ⅶ类包括13号菌株。结合形态发育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其中第Ⅴ类中的成熟子实体菇形相较其他几组偏大,长势优良。14、15、16、17号菌株为杂交菌株,而且有相同亲本来源菌株之间有相似的酶带。3)金顶侧耳菌株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研究利用ISS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金顶侧耳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位点共有64个位点,占总数的88.9%,说明20个金顶侧耳菌株间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UPGMA聚类分析,20个金顶侧耳菌株在相似水平0.68被分成6大类,大部分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栽培菌株可以聚为一类,有一些栽培菌株可以和其他地区栽培菌株聚为一类,这可能与金顶侧耳菌株之间频繁引种等现象密切相关。同时还表明应用ISSR技术可以有效区分金顶侧耳各品种,为菌种选育、保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