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运用食管、贲门癌传统切除术与改进的利用残胃角重建胃底的抗反流术,两者术后反流状况及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的比较,探讨利用残胃角重建胃底的抗反流术的优点,以期为食管、贲门癌患者寻找更完善的临床手术方式。材料与方法:齐鲁医院胸外科食管、贲门癌确诊患者,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食管、贲门癌传统切除术患者共200例为对照组,采用胃角重建胃底抗反流术患者共240例为抗反流组。两组中男性304例,女性136例,年龄40~81岁,平均57.5岁。术前均经X线钡餐透视或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贲门癌,术后病理报告食管高、中、低分化鳞癌共220例,贲门高、中、低分化腺癌158例,粘液腺癌48例,印戒细胞癌12例,类癌2例。传统切除术为:距肿瘤上、下缘各5cm为切线,整块切除包括食管肿瘤、贲门肿瘤在内的食管下段及近端胃,将残胃上提至胸腔,其顶端与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利用残胃角重建胃底的抗反流术:开胸游离切除肿瘤步骤均同传统术式,切除肿瘤时尽量保留大弯侧胃组织,将尖角状残胃顶点向上提至左胸腔,食管与胃后壁上1/3处行全层吻合,残胃角尖端固定于纵隔胸膜,使残胃角上1/3位于吻合口左上方形成一新的胃底,且残胃长轴与食管长轴形成一约45度的夹角,即重建了胃底及HIS角。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0.5~5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观察,X线钡餐上消化道造影头低足高位观察反流情况,胃镜检查观察吻合口上方食管粘膜是否水肿、溃疡及出血情况,部分患者术后第18~20天进行放射性核素胃食管反流检查,部分抗反流组的患者在术后1~3个月间进行了残留食管腔内的24小时pH监测。结果:对照组有明显反流症状者46例,占23.0%(46/200);抗反流组16例,占6.7%(16/240)。X线检查有明显胃食管反流者,对照组72例,占36.0%(72/200);抗反流组24例,占10.0%(24/240)。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粘膜水肿、糜烂溃疡及出血等反流表现者,对照组38例,占19.0%(38/200);抗反流组共12例,占5.0%(12/240)。抗反流组术后反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术后X线钡餐透视及内镜检查反流发生率较临床症状高,提示有些患者无明显症状但不一定无胃食管反流。结论:利用残胃角行胃底重建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利用残胃组织,从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正常胃组织及功能,该术式减少了术后嗝气及“气顶”现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抗反流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本术式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效果可靠,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食管、贲门癌切除的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