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人类正在不断面临新的威胁,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已不仅仅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由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扩充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同时提出了“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新的概念和理念,生态安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任务和重要领域。本文根据赤峰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的基本单元,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View GIS 3.3制图功能,对赤峰赤峰市2005年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出5个生态安全类型区,即,生态安全区、生态较安全区、生态安全过渡区、生态较不安全区和生态不安全区。结果表明,赤峰市生态安全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元宝山区、松山区、红山区、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处在“安全”的生态安全级别,巴林左旗处在“较安全”的生态安全级别,阿鲁科尔沁旗和林西县处在“安全过渡区”的生态安全级别,翁牛特旗和敖汉旗处在“较不安全”的生态安全级别,喀喇沁旗和宁城县处在“不安全”的生态安全级别。运用同样的模型,本文又对赤峰市2001—200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在DSP中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06、2007年和2008年的生态安全值进行预测,预测值分别为:0.69905、0.778872和0.867808。根据对赤峰市生态安全现状评价和赤峰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确保赤峰市生态安全的发展对策。这些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加强生态安全知识的普及;强化环境管理,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加大教育和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量引进人才;加快生态安全法制建设,使生态安全建设有法可依;尽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控制人口数量,加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