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Y离子注入及复合技术对提高Si3N4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9801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3N4陶瓷材料是常用的高温结构材料。然而,在高温使用时的氧化问题,直接影响了Si2N4陶瓷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本文首先从热力学、动力学和整体控速过程探讨了氮化硅陶瓷材料高温氧化理论和氧化性质,综述Si3N4陶瓷材料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现状。Si3N4氧化主要受氧化温度和氧分压的影响,氧化温度高、氧分压大,就容易发生“活化氧化”;氧化温度低、氧分压小,易发生“钝化氧化”。氧化控速过程为“界面反应和扩散混合控制过程”。 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在材料改性方面独有的优点,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采用金属蒸发真空电弧(MEVVA)离子源将金属铝、钇离子注入到Si3N4陶瓷材料,注入能量为40keV,剂量分别为5×1015ion/cm2和2×1017ion/cm2。在1200℃空气中,对注入和未注入Si3N4试样进行循环氧化实验。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议(XRD)、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X射线能谱仪(EDX)等方法对注入与未注入Si3N4试样表面和截面形貌的变化,相组成的变化等进行研究,分析了离子注入提高Si3N4陶瓷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与未注入Si3N4试样的氧化质量增量均服从抛物线规律,属“钝化氧化”;注入2×1017ion/cm2剂量铝和钇后的Si3N4试样氧化质量增量比未注入Si4N4试样氧化增量分别减少15.5%和12.4%。EPMA分析表明,铝离子注入Si3N4试样氧化后表层相组成为SiO2和Al2O3。差热分析表明,注入的钇离子1200℃不会与SiO2发生反应,因此表层的钇离子还是以Y2O3的形式存在。氧化形成的Al2O3和Y2O3,能有效的阻止氧和氮的扩散,是提高Si3N4抗氧化性能主要原因。 本文还采用氧化-注入-高温反应复合离子束技术,对Si3N4试样进行表面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后的Si3N4试样的氧化质量增量同样均服从抛物线规律;其质量增量比原始Si3N4试样减少22%。XRD分析表明,在1400℃高温下,SiO2和Y2O3反应最终生成Y2Si2O7,有效的阻止氧和氮的扩散,提高Si3N4抗氧化性能。 本文研究了SiO2和Y2O3的相变过程,发现SiO2和Y2O3在1200℃时没有发生相变;在1300℃发生相变,生成Y2SiO5和Y2Si2O7相,但其中还有SiO2和Y2O3相;到1500℃时,SiO2和Y2O3完全转变为Y2SiO5和Y2Si2O7相。这与差热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经过上述的研究看出,离子注入技术能很好的提高Si3N4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能。采用复合离子束技术更能有效地提高Si3N4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能。
其他文献
直流系统在单极运行时,接地极的散流电流会使附近土壤温度升高,同时极址土壤各参数也会随温度发生改变。为研究土壤参数变化情况下的接地极温度场,在考虑接地极自阻的情况下
电网故障条件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是目前亟需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为此,基于Kirchhoff定律,给出了描述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交流侧和直流侧
本文基于ANSYS参数化建模,建立深沟球轴承接触分析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对轴承的接触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承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趋势,以及在受到不同径向力作用时
本文主要利用全站仪自身的功能,结合道路测量的特点提出了全站仪自由设站法道路定测及其具体测设方法,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
作业成本作为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管理方法、应用领域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在实践中,也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靶向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 E6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即HPV16 E6-siRNA)对HPV16阳性宫颈癌SiHa细胞的
目的:研究大枣和山楂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体内调血脂、体外协同抗氧化和体内协同调血脂作用,评价体外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提取物、体外协同抗氧化组合和部分非协同组合是否与
以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为背景,结合凯绥·珂勒惠支的个人生活经历,论析珂勒惠支人格精神及其版画作品艺术精神内核相一致的两个方面,即贯穿她现实
审计行为主体、客体的主观作用和客观作用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好坏,其解决措施的提出必须以这两方面作为优先考虑。本文针对性的指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从一定层面上提
目的检测尿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89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