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以收缩压增高和脉压差增大为特点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常见于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ISH患病率逐年增加,ISH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特殊亚型,发病机制复杂且远未阐明,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被研究过的高血压候选基因至少有150种,它们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轴、内皮素、利钠肽、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类固醇激素、前列腺素、生长因子、激素、骨架蛋白、黏附分子、细胞内信使、脂质代谢、糖代谢、载脂蛋白、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等,但各家报道结果不一致,还没有一个基因或基因变异被肯定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原发性高血压等复杂性状疾病有以下共同特点:遗传模式未确定、遗传异质性强、外显率低、多个基因参与、单一基因的作用微弱等。虽然血压升高是高血压患者的共同表型,但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与之相关的基因变异千差万别。因此对遗传异质性很强的高血压群体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尤其当样本量不够大时,研究结果不一致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认为在目前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可能包括了太多的亚型,笼而统之的研究难以获得结果。选择一些特殊的亚型进行研究可能成为阐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突破口。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被认为是ISH典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通过构建ISH模型人们发现促进动脉硬化的因素都可能导致ISH的发生发展。近来研究表明,弹性蛋白在大动脉中层中的含量和结构的改变都能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特别是弹性蛋白基因改变在血管发育和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弹性蛋白基因的突变(mutation)是导致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关键,而Williams综合征则是由于弹性蛋白基因缺失(deletion)所致。Li等应用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发现,染色体7q11.23的弹性蛋白基因完全缺失小鼠(Eln-/-)因内皮下细胞增殖和平滑肌细胞改变引起阻塞性动脉疾病而死亡,存活时间不长;而弹性蛋白基因单倍体缺失小鼠(Eln+/-)的特征与人SVAS患者的动脉血管改变极其相似,表现为动脉弹性蛋白膜(层)变薄和平滑肌细胞层数目增加。Faury等进一步研究还发现Eln+/-小鼠出生后呈持续高血压状态,平均动脉压较野生型小鼠高20-30mmHg,提示弹性蛋白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因之一。国外众多研究还表明,弹性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动脉僵硬度密切相关,Hanon等研究表明弹性蛋白SNP位点(rs2071307,exon16)与老年患者的弹性动脉的舒张性密切相关。Hiroyuki等认为弹性蛋白SNP位点(rs34208922,3’-UTR(+502)A)的基因变异可使弹性蛋白mRNA的表达下调,从而导致动脉壁弹性蛋白含量降低及功能的改变。Iwai等进一步证实该位点的变异与动脉僵硬度及收缩压升高密切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弹性蛋白基因多态性(rs41350445 and SNP2 rs41500150 in exon 5,rs34945509 in exon 20)可能在家族性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为以上SNP位点基因变异导致颅内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顺应性降低所致。因此有理由推测弹性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脉搏波是心脏的搏动沿动脉血管和血流向外周传播而形成的,其传播速度主要决定于动脉管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尤其是动脉管壁的弹性特性。动脉血管弹性越大,脉搏波传播速度越小。临床上常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作为评估动脉血管弹性的定量指标。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在舒张压不变的情况下,baPWV随收缩压升高而显著增快,在收缩压不变的情况下,baPWV随舒张压升高,而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研究表明,其与动脉僵硬度以及PWV密切相关,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反应蛋白能使大动脉中层中弹性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弹性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促使动脉硬化。因此,与ISH密切相关的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也将与PWV及CRP密切相关。本课题拟研究弹性蛋白基因5个SNP位点(SNP1 rs41350445 and SNP2rs41500150 in exon 5,SNP3 rs2071307 in exon16,SNP4 rs34945509 in exon 20,SNP5 rs34208922 in 3’-UTR)与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从而确定与收缩期高血压密切相关又具有临床意义的SNP位点,揭示收缩期高血压的遗传背景。第一章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目的研究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以及两者在评估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89例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及98例双期高血压患者,应用SUN-8800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采用5分钟短程频域分析法分析其心率变异性(HRV)指数[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以及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观察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与双期高血压患者间cfPWV、crPWV及HRV指数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cfPWV、crPWV与HRV指数的相关性。再对89例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评估,根据危险程度分为低危(n=3)、中危(n=17)、高危(n=35)以及极高危(n=34)四组,观察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不同危险程度组间cfPWV、crPWV及HRV指数的差异以及它们与心血管危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收缩期高血压组的cfPWV明显高于双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血压:(399.6±48.2)cm/s比双期高血压:(374.3±39.7)cm/s,P<0.05],而两组cr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期高血压:(371.5±37.5)cm/s比双期高血压:(363.5±31.5)cm/s,P>0.05];收缩期高血压组的心率变异指数VLF、LF以及LF/HF高于双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血压:(4.35±1.07)log ms2、(3.28±0.86)logms2、(1.19±0.53)比双期高血压:(3.78±0.82)log ms2、(2.93±0.59)logms2、(0.89±0.43),P<0.05]而TP、HF低于双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血压:(4.76±1.03)log ms2、(2.75±1.43)log ms2比双期高血压:(5.15±1.36)log ms2、(3.27±1.57)log ms2,P<0.05]。cfPWV与VLF、LF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0.549,P均<0.05)而与TP、HF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0.571,P均<0.05),crPWV与VLF、LF、HF及TP无明显相关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总体心血管风险程度与cfPWV及crPWV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563,P均<0.04),cfPWV随风险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5);总体心血管风险程度与TP、HF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67,-0.421,P均<0.03),而与VLF、LF、LF/HF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38,0.479,0.126,P均<0.04),VLF、LF、LF/HF随风险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均<0.01),但TP、HF随风险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心率变异指数VLF、LF、LF/HF显著增高而心率变异指数TP、HF显著降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率变异性指数可作为评价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第二章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变化对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影响,探讨PWV与MAU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UN-8800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265例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根据微量白蛋白尿检测结果分为MAU阴性组(n=116)和MAU阳性组(n=149),比较MAU阳性组与MAU阴性组cfPWV、crPWV以及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采用趋势检验分析PWV的变化对MAU的影响,并用直线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PWV与MAU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控制年龄、收缩压及脉压的后MAU阳性组的cfPWV及crPWV均高于MAU阴性组(cfPWV:393.5±28.7cm/s vs 379.4±25.2cm/s,P<0.001;crPWV:387.6±27.1 vs 368.5±23.6,P<0.001);MAU阳性组总体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MAU阴性组(P<0.05);在控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以及心率的情况下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的危险性随PWV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fPWV、crPWV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5,P=0.001;r=0.763,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收缩压以及脉压的基础上cfPWV与crPWV均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呈独立相关(P=0.015,P=0.023)。结论PWV增加可增加MAU的危险性,cfPWV、crPWV是MAU独立危险因素。第三章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收缩期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探讨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中层厚度以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358例收缩期高血压患者(ISH组),4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非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年龄相匹配的244例健康人群(NT组),采用链接酶检测反应(LDR-PCR)测定各患者5个SNP位点(SNP1 rs41350445 and SNP2 rs41500150in exon 5,SNP3 rs2071307 in exon16,SNP4 rs34945509 in exon 20,SNP5rs34208922 in 3’-UTR)的基因表型,采用动脉硬化装置检测桡-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采用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IMT),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34208922)与收缩期高血压显著相关,ISH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EH组和NT组(0.068 vs 0.036 vs0.014;P<0.001,Pcorr<0.005)。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2071307)也可能与老年单传收缩期高血压相关,ISH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NT组(0.103 vs 0.047,P=0.002,Pcorr=0.01),但ISH组A等位基因频率与EH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3 vs 0.079,P=0.068,Pcorr=0.062)。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34208922,SNP rs2071307)与baPWV和CRP显著相关,baPWV和CRP随以上SNP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的增加而增高(P for trend=0.015,P for trend<0.001,P for trend=0.001,P for trend=0.017),其他3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SH、baPWV、CRP和IMT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单体型TGGTA和TGAT-与收缩期高血压显著相关(P=0.0001,Pcorr=0.0021;P=0.0023,Pcorr=0.0483)。结论弹性蛋白基因变异可显著增加我国汉族人群发生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