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卒中是全球范围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约20%为后循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开通血管的方法有许多,血管内治疗凭借其再通率高、适应症广的优点,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证实,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是全球范围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约20%为后循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开通血管的方法有许多,血管内治疗凭借其再通率高、适应症广的优点,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证实,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药物联合血管内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n=34)和联合治疗组(n=33)。药物治疗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治疗。评价治疗的有效性选择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术后90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发生率及术后90d病死率,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有效性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8.88±2.94 vs.18.12±5.70,P>0.05)、出院后NIHSS评分(7.56±2.98 vs.7.70±2.17,P>0.05)、患者90d良好预后率(32.3%vs.39.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率(23.5%vs.24.2%,P>0.05)、脑疝率(14.7%vs.12.1%,P>0.05)以及90d病死率(29.4%vs.24.2%,P>0.0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药物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的改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药物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脑疝率及90d病死率相关性小,安全性好。
其他文献
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已成为一个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是患者多次入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在治疗方面进展甚微。近年来,指南推荐正性肌力药物和中医药联合治疗心力衰竭。有研究发现米力农与心脉隆注射液能在药理上通过不同机制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全身血管等,在短期内快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Acutely decompensated chron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快速诊断AMI,并减缓其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外周血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可能作为AMI诊断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参与AMI的生理病理过程。然miRNA能否作为诊断AMI生物标志物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前期研究发现let-7c-5p与环
背景目前,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梗死区或者梗死血管供血的区域会发生出血,被称为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出血性转化在脑梗死确诊患者中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达10%~40%。出血性转化的高峰时期多发生于脑梗死后的36小时~2周内,目前头部CT和MRI常规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国AIS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二位常见死亡原因。对AIS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多为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或介入治疗。随着取栓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治疗明显提高了再通率和再灌注程度。但由于取栓术后各种并发
背景目前急诊介入手术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虽然成功恢复了冠脉血流,但介入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不容忽视。患者同时遭受了造影剂使用和STEMI,这使得AKI的发生风险显著提高。并且AKI的发生增加了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约1/4~1/5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on impairment,CI)。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生活,对疾病识别非常重要。研究
背景重度中暑(SHS)是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机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等。肾脏是重度中暑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靶器官,有研究表明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全身过度炎症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被证实是炎症反应早期的促炎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发生发展,因此可以较早的反映肾脏
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且有爆发性增长的趋势[1]。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研究对象均为西方人群,缺少中国人群数据。不同于西方人群,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中最常见的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此类患者的血
背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TBI包括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后者通过炎症反应、谷氨酸(GLU)毒性和钙过载等加重神经功能损害,为此,改善TBI后继发性颅脑损伤意义重大。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GOT)通过升高跨血脑屏障的谷氨酸浓度梯度加速脑
背景脑血管疾病是损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共同组成人类三大致死疾病。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应用临床生化指标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检测技术较之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便捷,费用降低,便于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普及推广应用,有助于急性脑梗死(A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