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11份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甜玉米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别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11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距离的分析,并且划分甜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利用自交系及F1代获得的试验数据分析了12个性状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结果比较分析,对甜玉米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12个性状F测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11份甜玉米自交系间的12个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11份甜玉米自交系以遗传距离3.69为标准,分为四类,第Ⅰ类包括6个自交系,分布在三个亚群中,第Ⅰ1亚群包括:M1,F1,第Ⅰ2亚群包括M6,F3,F4;第Ⅰ3亚群包括M4;第Ⅱ类仅有一个自交系M3;第Ⅲ类包括2个自交系:M5,M2;第Ⅳ类包括2个自交系:M2,F5。(2)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分布在10对染色体上的20对核心引物在11份甜玉米自交系上共检测出7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6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55个;11份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3636—0.9143,平均值为0.77。本试验30个杂交组合中,M2与F1之间遗传距离最大,其遗传距离是0.9143;M6与F4之间遗传距离最小,其遗传距离仅为0.3636;以遗传距离0.76为标准,将11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成4个类群。第一类群有2个甜玉米自交系,包括:M1、F1;第二类群有2个甜玉米自交系,包括:M2、F5;第三类群有4个甜玉米自交系,分布于2个亚群,第Ⅲ1亚群包括M3、M4,第Ⅲ2亚群包括M5、F2;第四类群有3个甜玉米自交系,分布于2个亚群,第Ⅳ1亚群包括M6、F4,第Ⅳ2亚群包括F3。(3)杂种优势及方差分析:30个杂交组合各性状平均值均优于亲本。F1代各性状变化幅度均大于亲本的变化幅度;通过对甜玉米F1代的杂种优势分析,全部性状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都是正向优势多于负向优势;本试验中存在一批优势组合:M1×F5、M4×F3、M5×F5、M5×F1和M2×F2,各组合产量性状等都有着较强的杂种优势;各性状杂种优势指数平均值大小为:小区产量>单穗重>行粒数>秃尖长>百粒重>穗长>穗位>株高>穗粗>茎粗>穗行数>可溶性总糖。说明小区产量、单穗重、行粒数、秃尖长、百粒重等性状在以后育种工作中选择余地较大,可溶性总糖、穗行数、茎粗等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较低,选择余地相对较小;对30个杂交组合的12个性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各性状在组合间存在着真实的、由基因型引起的可遗传差异。(4)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的关系:甜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F1代茎粗、穗位高、穗粗三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长、穗行数和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SSR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F1代的株高和茎粗两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中杂种优势较强的杂交组合其亲本大多数都来自于不同类群,亲本遗传距离小的杂交组合大多数杂种优势较弱。,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小区产量性状并不成简单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