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I,HSV-1)作为引起人类疱疹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并频繁地从潜伏状态再活化从而引起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均具有较高的感染率。HSV-1在人群中通常引起口唇疱疹、角膜疱疹、疱疹性脑炎以及生殖器疱疹等疾病。长期以来,针对该病原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已经使得部分药物如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用来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减毒活疫苗一直以来被视为能抵抗病毒病原的有效选择,主要是因为减毒株能诱发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应。在前期的工作中,本科室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系统分别构建了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HSV-1)基因修饰减毒株M3和M5,M3减毒株是通过对HSV-1毒力因子UL7、免疫调控相关蛋白Vhs(UL41)和潜伏相关转录本LAT基因进行顺次缺失突变而获得的。在M3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完成了 US3和US5基因的缺失突变修饰,获得了减毒株M5。US3和US5基因均在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发挥抑制作用,并由此参与了 HSV-1的免疫逃逸过程。在第一部分的工作中,我们分别利用HSV-1野生型毒株Mckrae和减毒株M3通过角膜、滴鼻、肌肉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在感染的急性期分析对比了两种毒株感染BALB/c小鼠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进一步确定M3毒株的减毒表型。随后,我们利用减毒株M5免疫BALB/c小鼠,在免疫的第28天、第56天分别感染野生型毒株,对比观察了 M5免疫组和PBS免疫对照组的BALB/c小鼠的临床特征、病原学以及免疫学反应来初步评价减毒株M5的安全性及免疫保护性。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初步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Mckrae不同途径感染的小鼠存活率存在差异,但这些小鼠出现的临床特征和一定的死亡比例等现象,在M3减毒株感染的小鼠中均没有出现。随后的q-PCR检测结果也表明,M3不同途径感染小鼠后其主要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增殖趋势均显著低于Mckrae感染的小鼠。同样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提示,Mckrae感染小鼠的肝、肺组织出现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强于M3减毒株感染的小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亦提示,M3减毒株感染小鼠的肝组织病毒抗原表达和Mckrae感染小鼠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提示了人为修饰某些病毒蛋白的确具有改变HSV-1毒株致病能力的可能。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相比于PBS对照组,M5免疫后28天、56天的小鼠分别感染HSV-1野生型毒株(Mckrae、17+)后不出现任何的感染临床症状。血清中和抗体检测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结果也提示,M5免疫小鼠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且,M5免疫后28天、56天再感染野生型毒株小鼠的中枢系统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PBS免疫组;M5免疫后28天、56天再感染野生型毒株小鼠的中枢系统组织和肺组织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PBS免疫组。这些结果表明,M5毒株免疫小鼠后可诱发较好的适应性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可以有效抑制野生型病毒在小鼠体内的致病及增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