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祖十四年),徐浩修作为陈贺、谢恩副使,奉命出使清朝,恭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诞,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成册,形成《燕行纪》四卷。《燕行纪》卷一“起镇江城至热河”,广泛记录了徐浩修沿途所见中国的山川名胜、边防城郭,卷二“起热河至圆明园”和卷三“起圆明园至燕京”则记录了中国的文物制度、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等内容,以及徐浩修与清朝大臣的交流情况,卷四“起燕京至镇江城”,简要描写了回程过程及使臣向国王回禀出使情况。全文内容广泛全面、记录相对真实客观,既有细致地观察描写,又有真情实感的议论分析,是一部出色的纪行文学作品。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当前国内外对于《燕行纪》及燕行文中清朝中期中国形象研究的著作成果,详细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第二章作者生平及背景。简述作者出使中国的原因和当时中朝两国的社会背景。徐浩修曾于1776年出使过一次,对于中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而且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使过中国,所以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人,显然他对中国的认识要更深一些。作为一心励不再精图治报效祖国的实学派大臣,他支持“北学中原”的观点,出使中国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改革富强之道,这些都影响着他对中国看法。第三章《燕行纪》中的中国山川城池形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长白山、潮河川、沈阳城、山海关、承德府为例,分析徐浩修笔下这些地方的形象特征,探究徐浩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第四章《燕行纪》中的中国文物制度及艺术文化。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分析徐浩修所描绘出的清朝中期中国形象特征。在《燕行纪》中徐浩修详细记载了清朝的皇家宫廷建筑紫禁城、圆明园,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富含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色彩文化,从记载的过程,可以看出朝鲜对于清朝中期的社会集体想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官制设置和八旗制度展现出清朝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实力,徐浩修对于清朝的制度充满着好奇与赞叹,这也是他希望自己国家达到的强盛程度。经过千年传承,中国的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朝的服饰在保留满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上,也遵循着汉族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初期,朝鲜对于清朝的服饰完全持以蔑视的态度,到了中期他们的态度已经有了转变。中国绚烂多彩的艺术文化也同样引人注目,徐浩修在《燕行纪》中详细记录了参加万寿节庆典时所看京剧《西游记》的曲目名称,在拜谒文庙时抄录了仿制新鼓上刻录的石鼓文,这些都极具研究价值,给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五章《燕行纪》中的人物形象。探析了《燕行纪》中四个不同类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清朝统治阶级人物,分别是乾隆皇帝、和珅、阿桂和翁方纲,探究出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他们共同构成的中国人物形象。《燕行纪》全文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使团行程,从辽东到热河,再到北京,记录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城池宫阙、艺术文化、人物事物,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全面展示了清朝中期的中国社会,这些都是形象学的研究范畴。徐浩修在观察中国、反思历史的基础上,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着清朝,以开阔的视野、详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强大而又隐含颓势的封建帝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