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回顾性分析早期高危宫颈癌患者术后行IMRT同期化疗的疗效和急性不良反应,并与IMRT序贯化疗进行比较。2、探讨IMRT同期化疗治疗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患者急性血液学毒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收集2009.5.1~2017.4.30收治的早期(FIGO分期:IB1-ⅡA2)高危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按照患者术后治疗方法分为IMRT同期化疗(C-IMRCT)组及IMRT序贯化疗(S-IMRCT)组。比较两组5年DFS率、OS率及复发率、转移率和急性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复发、转移、急性不良反应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χ2检验。2、收集2013.5~2017.5收治的早期(FIGO分期:IB1-ⅡA2)高危宫颈癌术后C-IMR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纳入患者的基础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放化疗过程中记录患者各血象指标计数的最低值并进行急性血液学毒性(HT)分级(RTOG分级标准)。对C-IMRCT治疗期间可能引起急性HT(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放疗总剂量、放疗持续时间(天)、化疗总剂量、化疗次数、骨盆骨髓的剂量-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其中骨盆骨髓剂量-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在患者原定位CT图像上重新勾画骨盆骨髓,分4部分:即全骨盆骨髓(WP-BM)、髂骨骨髓(IL-BM)、低位骨盆骨髓(LP-BM)、腰骶椎骨髓(LS-BM);在原计划参数条件下重新计算各部分骨盆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生成相应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图),从而获得每部分骨髓分别接受10Gy、20Gy、30Gy、40Gy、45Gy和50Gy照射剂量的体积。结果1、共纳入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患者105例,分为IMRT同期化疗(C-IMRCT)组73例和IMRT序贯化疗(S-IMRCT)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及病理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5年DFS相当(72.6%vs 72.5%,P=0.918);C-IMRCT组较S-IMRCT组5年OS高(82.8%vs 7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两组复发及转移情况均无差异(P=0.598、1.000)。单因素预后分析未显示病理因素影响患者预后。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血液学毒性,且多为1、2级。C-IMRCT较S-IMRCT急性血液学毒性的总发生率高(46.6%vs 4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其他急性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P=0.854)和尿路感染(P=0.271),两组均无明显差异。2、共纳入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C-IMRCT患者52例,平均年龄为47.6±1.24岁。所有患者平均基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5.8×109/L、121g/L、259.5×109/L和3.1×109/L。C-IMRCT治疗过程中最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82×109/L、109.65g/L、138.17×109/L和1.87×109/L。2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7.7%、1.9%、1.9%和21.1%。白细胞减少与LS-V20(r=-0.293;P=0.035)和放疗持续时间(天)有关(r=-0.392;P=0.004);血红蛋白降低与WP-V30、WP-V40、WP-V45、WP-V50、IL-V20、IL-V40、ILV45、IL-V50、LP-V30、LP-V40、LP-V45和LP-V50相关(P<0.05)。血小板减少仅与放疗持续时间(天)相关(r=-0.373,P=0.006);中性粒细胞减少仅与放疗持续时间(天)相关(r=-0.388,P=0.00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血红蛋白含量与WP-V30、IL-V40和LP-V40呈负相关(P<0.05)。结论1、IMRT同期化疗治疗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2、IMRT同期化疗治疗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急性血液学毒性可能与放疗持续时间(天)和骨盆骨髓接受低剂量或高剂量照射体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