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舒适范围分析的哈尔滨住区绿地周边布局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e8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区域原有的自然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局地气候环境不断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城市住区中心绿地作为全体居民共有的休闲活动、邻里交往等的主要场所,其微气候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住区品质的关键。周边建筑布局形式、下垫面类型等与住区中心绿地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不合理的住区规划会使局部微气候恶化,使其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位于严寒地域背景下的国土面积广阔,冬季漫长而寒冷,单纯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调整而改善冬季住区中心绿地微气候环境的效果十分有限;夏季炎热时间较短,且一天中高温时段持续时间不长,气候环境较为舒适;而春秋过渡季节气温升降变化快,住区微气候调节得当可有效增加舒适范围和时长,因此深入研究过渡季节寒地城市住区中心绿地的气候舒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哈尔滨市1983-2012年30年间主要气象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将由计算所得的人体体感温度与哈尔滨市中性温度进行比较,确定哈尔滨市的气候舒适范围、偏冷范围、舒适偏冷范围、偏热范围,认为舒适偏冷范围即是哈尔滨市的过渡季节,并对确定的秋季偏冷范围的大气气象参数进行实地测量,验证了计算结果。本文研究了过渡季节哈尔滨市住区中心绿地的微气候状况,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住宅建筑类型将哈尔滨市住区分为多层、点式高层、板式高层、多层与点式高层混合、多层与板式高层混合五种类型,并依据九项原则,将此五种类型布局演变为16种模拟工况,选取本文推算的过渡季节的第一天4月28日为模拟日期,边界条件采用计算所得的30年间气象参数的平均值,考虑当时实际的日照情况,对过渡季节各工况的风环境及温度环境进行耦合模拟分析,并依据模拟数值结果计算各工况体感温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工况计算结果差别很大,且有近一半工况的体感温度未达到过渡季节标准值。文章首先从相关政策指导层面提出应从法律规范及政策建议两方面进行寒地城市气候舒适范围的相关内容研究,其次依据数值模拟结果,建议从建筑本体布局的角度进行微气候优化,再次,当建筑布局不能实现最优情况布置时,通过微气候因子补偿的方式可以适度提升住区中心绿地的微气候环境质量。
其他文献
本文关注技术理性思维下规划实施空间管制的内在逻辑,强调规划“三维”的空间预见性,以“规划意图→空间结果”的系统化技术运作路径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线从空间管制基本框架
学位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不断认知与广泛关注,人们在城市古迹修复、历史性建筑恢复,空间再利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理论性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工作,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
近年来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放开,汉传佛教在诸位法师的讲经弘法、引领风气下,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佛教寺院建筑的日趋兴盛。佛寺建筑是有生命的,此生命展现
伴随我国职业足球产业的发展,足球体育场的建设和使用问题被逐渐提上议程。国内足球体育场建设水平偏低以及专用体育场的理论缺失使得足球体育场的建设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
结合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及围护结构的应用现状,寻求充分满足夏季防热的围护结构隔热构造,从而降低建筑空调能耗是南方建筑节能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现场实测、计算机模拟、实验分
岭南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价值、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有至今保存较好的原生面貌,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保护和研究对传承和发扬
随着中心城区的建设,河涌成为城市藏污纳垢之所,甚至被覆盖成暗渠演变成为城市街道。环境的变迁引发觉醒与反思,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生态的建设。城市河涌是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