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积极应对。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绿色金融是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信用和资金枢纽,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高社会声誉、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部门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从实践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增长,市场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在政策体系、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及限制因素,对于落实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监督管理机制,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在全面介绍绿色金融工具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阐述了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列举了部分商业银行的实践情况,进而发现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政策的限制因素。接着进入实证阶段,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指标,选用A股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2010-2015年的经营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绿色金融与银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绿色信贷比率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意味着大量减少“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同时又增加了银行的营运管理成本,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再根据前文分析从三个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绿色金融建设的对策建议,商业银行应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对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