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摆在当前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正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形式不仅仅是传统代议制下的投票选举,而是更强调公民积极地参与到公共决策的各个环节中去。政府与公民之间不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形式,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决策中来,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但目前我国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公民参与机制不成熟,导致出现诸如集体上访等非制度化的公民参与现象。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公共治理思潮及其行政改革浪潮,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公民参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价值。它既有利于推动政治文明进程,也有利于建构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建设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外部条件和完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内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水平与能力的对策。本文以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作为选题,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把握好公民参与的尺度与途径,从而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形成良性有序的公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