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建筑教育实践历程及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与开拓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刘敦桢先生教育实践历程的研究与考证,探索性的归纳、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特征,并且对这些教育思想形成的根源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今后对刘敦桢先生以及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研究增砖添瓦,并且能够对今后的建筑教育有所启迪。 作为建筑教育家的个案研究,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所涉及的问题为纲要,结合大量档案史料的研究与考证以及相关人士访谈的记录与整理,力图展现刘敦桢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实践历程,并且试图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其教育思想以及这些思想的成因做初步的探究。 论文共八章:第一章论述了刘敦桢所处时代背景及家庭背景。第二到六章分别对刘敦桢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历程及教育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其中第六章主要论述其编写讲义及教材的历程及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因时间跨度较大,每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很大,对于学校教育亦有深刻影响,所以每章开头均作为背景对这一时期学校及建筑系的整体情况做一简单介绍。第七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之上重点对刘敦桢建筑历史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欧洲古代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建设在西方文明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今后几千年内空间建设的基本结构,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本文以历史探索为源头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呈现区域化保护的发展趋势下,欧美各国均开展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中国也出现了诸如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类似保护实践,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仍面临着相关保护制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建筑遗产相关保护理论也在日渐丰富。建筑遗产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深化,带来了建筑遗产保护中从单纯的物质保护到重视传播共享、从局限于本专业的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城区的工业企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加速发展已经关闭或者即将搬迁。这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稳定的良好背景下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
本文研究了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术语形成于90年代晚期,用以描述一系列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趋向,其中自然系统和建造系统的互动成为决定城市形态的基
建筑外墙是建筑外围护体系的主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欣赏和使用建筑的感受。一方面,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外墙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世界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
建筑的多样化需求带来建筑形象,功能,技术的差异化和市场细分,最终促成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发展。在面临建筑设计的诸多诉求下,以几何实体碰撞检查为主要协调手段的建筑信息模型(简称
在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中,公众开放空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空间实体,它承载了千百年来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成熟市民社会的环境下,这种对公众开放的城
高校体育馆建筑因其独特的使用方式和建筑特点,使满足场馆能够进行低成本运营的节能设计,成为高校体育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方法去评估节能设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