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曾被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稹誉为一代作手。其祖籍山东高唐城北朱楼村,后迁居山东济南。出身于官宦之家,系豪门望族。他少年时家世显赫,生活优越,但不慕仕途,淡泊名利,一生家居,博览群书,专心致力于诗歌创作。他广交名流,与当时的著名文人王士禛、蒲松龄、朱彝尊、田雯、张贞等,题跋赠序,相互唱酬,联系密切,交情甚笃。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八岁,但由于独具天赋,勤于笔耕,留下了许多在当时就被人们称道的作品。仅诗歌而论,就有四百七十六首(含辑佚的三首),共六卷,它们分别是:《岭南草》一卷、《枫香集》一卷、《云根清壑山房诗》一卷、《观稼楼诗》二卷、《吴船书屋诗》一卷、。朱缃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现实生活,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以清淡、质朴取胜。从他的诗作中,完全可以寻觅到作者生活的轨迹和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可惜的是,这样一位诗人竟被长久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其著述从未经人整理,更未有人进行过研究。我整理研究朱缃的诗歌创作,从事的是一项基本建设,主要为进一步研究朱缃及朱氏家族打下初步的基础。我觉得,这是身为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又是朱缃同乡的我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完成这一课题的意义在于:一、垦荒补白,为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研究增砖添瓦;二、能够加深对当时文坛状况及一些著名文人王士稹、蒲松龄、田雯、朱彝尊等的了解和认识,有裨于清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和研究。三、对于发掘地方文化遗产,引起人们对乡邦文献的重视和利用,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课题开始之《前言》部分,是对朱缃其人其诗研究的初步总结,其主要内容是:一、具体叙说了朱缃的生平及家世,以求对其人及其生活的环境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二、探讨了朱缃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指出其在思想内容上关注下层人民的疾苦,体察普通百姓的苦与乐;钟情于山水之胜、热爱大自然、仰慕古人;流露出一种无功、无名的郁闷和借酒消愁的心绪;常萦系着离愁别绪和对故友的怀念等。在艺术上具有“骚雅”之气、“雄奇”之风;“文质兼备”,质朴而又不乏文采;擅长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多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三、全面考察了朱缃与当时名流的交往。特别考察了朱缃与王士稹的师生情谊和王士稹对朱缃诗作的评定与奖掖;考察了朱缃与蒲松龄的莫逆之交,以及朱缃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深刻理解、高度评价和杰出贡献。这些,除个别方面外,大部分前哲时贤皆未有专题论述。
整理朱缃的诗歌创作,形成一部最全、最可靠的善本,是本课题的着力点。这一基本建设的内容是:一、对朱缃的诗作等进行了广泛地搜集,访求到了清道光刻《济南朱氏诗文汇编》和《四库存目丛书》等均残缺的朱缃早年创作的《岭南草》诗集,并辑佚了部分诗歌和书信。二、细致地考察了五个诗集的写作时间,并按时间先后编次成总集。辑佚部分附于五集之后。三、将繁体字化简,使别体字规范,并对全诗加以标点,以便于人们阅读。四、据所见到的资料认真进行了校勘,个别地方还根据语言环境加以意校。凡校改处皆出示了校语。五、王士稹对于一些诗的品评,是极为可贵的资料,对鉴赏和研究多有裨益。其评语皆列于各诗之后。
附录是整理研究朱缃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供更多的有关朱缃的资料,使人们对其有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我遍检清康熙以来的各种书籍和文献,几近“竭泽而渔”,并加以精选(限于篇幅,难以全部推出),分作四类附录于诗集之后,即:一、墓志铭、传略,二、提要、序跋、题词,三、亲属、世系,四、与蒲松龄的交往(包括辑佚的朱缃致蒲松龄的书信四通)。这些资料,大都没人标校整理过,其整理难度,不亚于诗集。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我就反复审读(有的反复至几十遍),细心体察,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一一予以标校。
以上诸方面的整理研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系新开拓,具有原创性。整理研究中,我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是:一、朴学的原则和方法。即立足于事实,重视第一手资料,讲究考据、训诂的方法。这是研究古代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穷搜苦索一切资料,力求“竭泽而渔”,做到言必有据,言必符合实际情况;严防空发议论,华而不实。二、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写好论文的关键。我力求把问题放到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去,按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作真实地描述,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去审视、评说,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进行归纳、概括和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