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路灯被称为“城市家具”,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的同时还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它服务于城市大众,又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将实用性与景观性融为一体的城市路灯,是城市环境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递出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其设计的重点。所谓的在地性是指设计上与当地城市环境协调统一,吸收当地的、历史的、民俗的风格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灯被称为“城市家具”,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的同时还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它服务于城市大众,又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将实用性与景观性融为一体的城市路灯,是城市环境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递出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其设计的重点。所谓的在地性是指设计上与当地城市环境协调统一,吸收当地的、历史的、民俗的风格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种种文化痕迹。因此,我们应该基于在地性的角度设计出极具城市特色的路灯形态,恢复城市路灯与所在城市、区域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城市路灯真正成为传达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本研究的对象是基于在地性的城市路灯形态设计,即设计出能代表城市形象、符合城市意象特征的城市路灯。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法,基于在地性的视角对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来研究路灯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作用,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作用。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城市路灯的定义与发展历史、路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对路灯形态就行了归类,并加以对比和分析。其次探析了在地性与城市路灯之间的关联,总结出在地性对城市路灯的影响以及如何提炼城市路灯的在地性特征。针对国内外现有的城市路灯实践案例进行分类研究,从中得出城市路灯的在地性需求与要素,归纳出现代城市路灯的发展趋势,总结城市路灯在实践中所存在的现象,如传统文化的复制粘贴、地域文化美感的缺失、路灯与城市意象冲突等。针对现实问题试图从场地环境的在地呼应、地域文化的在地传承、审美语义的在地整合等方面,提出解决城市路灯设计问题的可行方案。论文实践部分选择重庆(西部)科学城路灯设计项目,将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路灯设计实践当中,针对现有的城市环境,设计出一系列符合重庆科学城城市形象且具备形态美感的路灯,彰显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该设计方案已被高新区政府采纳并申请外观专利。本文通过对重庆科学城城市路灯设计的研究,探讨了在地性因素在重庆科学城路灯设计中的应用。同时还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将路灯形态设计与城市意象作为切入点,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符合科学城城市形象的路灯形态。在对科学城路灯设计时,基于城市环境、社会人文、形态美感等方面找寻路灯形态与城市的结合点,打破“千城一灯”的路灯现状,实现城市意象与路灯形态的协调统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总结现代城市路灯的设计需求与要素,打破传统的设计手法。这是不仅是在地性城市路灯设计中的应用突破点,同时也是本文针对于科学城路灯设计的创新点。
其他文献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胸怀天下,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外交思想。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贯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建设美好世界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吉林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吉林大学党委副书
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下农村建设的重点。以重庆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10日发布关于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强调到2035年重庆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政策。乡村景观提升设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乡村建设从单一的乡村风貌上的改造向多元化的乡土景观模式转型,对乡村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景观设计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土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和机动车辆增加,造成交通拥堵,为缓解城市平面交通压力,高架桥建设快速增长,桥下空间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高架桥下空间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即改变城市原有风貌、形成城市灰空间、割裂城市空间与文脉、滋生新的社会问题等。山地重庆,两江交汇,地形特殊,立体化交通空间,使得出现大量滨江高架桥,影响城市滨江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重庆滨江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设计研究对提升重庆城市品质和缓解
乡村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延续,承载着民族成长发展的基因脉络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完整记录文明线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构成乡村建筑整体面貌的,除居住生活的房屋主体外,适应传统农耕经济“生产、生活、生态”紧密结合模式的生产性辅助房屋,如圈舍、加工作坊、杂物堆放仓房等乡村特色建筑,在构成乡村人居环境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从而形成区别于城市居住环境生产生活与生态相互隔离的本质特征。由于处于辅助地位,这些乡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界定,是从价值观层面对二者高度契合性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实现的理论发现和思想升华,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前提和深厚的基础。
重庆有着山水城市之称,因长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了两江四岸的地理格局。在这种地理格局的影响下重庆产生了众多类型丰富的码头,这些码头不仅承担着重要的货物运输功能,也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空间场所。重庆的码头促进了生产商贸的流通,也催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文化,因此码头成为了重庆城市记忆和情感的重要符号。但是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交通技术的革新与突飞猛进,传统的交通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码头逐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的推进。城市化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好,但新城空间扩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老城空间被一再压缩。因为过去部分地区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化价值保护意识,街区改造多是直接拆除原址建筑重建,使得很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被破坏。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具化,国家对于这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视度也随之提升。同时为适应新时
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我国仍有超过5亿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但长期以来乡村振兴的关注点集中在物质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常常忽略了村民主体的意愿,从而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价值缺失。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和交流情感的场所,也是村庄的精神象征场所。理想的乡村公共空间能够展示乡村聚落的特色生活氛围和精神面貌,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越来越重视村民公共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国家政策倡导终身学习、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模式,新型的学习空间也应运而生。高效便捷的共享学习空间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然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且多变的,如何让共享型学习空间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是设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因此,结合服务设计的方法,对共享型学习空间展开设计研究和实践。本文选取共享学习空间中“共享盒子”这一独立型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