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小学生有了相对固定的交往圈,形成了稳定的同伴关系,并与部分同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然而告别小学轻松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小伙伴,走进中学校门,由于学校的选择、班级的调整等原因,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将不得不面对不熟悉的老师、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课程和不熟悉的同学。对于中学生活,他们既有期待又有迷茫,感到新鲜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困惑。面对新的同学,初一新生内心往往都会产生交往的冲动,乐于结识新同学,并尽快建立友谊,但同时他们往往也会被一种说不出的情绪所困扰,紧张拘谨。部分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够很快熟悉环境,较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但也有一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开放自己,对同学淡漠,他们极易产生孤独、寂寞、压抑、不安等情绪。同伴关系以独特的方式对初一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明显的影响。初一学生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榜样模式、信息和反馈有利于他们内化自己的行为;与同伴的交往有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情感上的支持。受同伴接纳度高的学生可以体验到被尊重。因此,同伴关系是影响初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帮助初一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非常重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初一学生的同伴关系非常有必要。因为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训练,而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同时,学生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上,他们都倾向于小群体讨论、交流、游戏,并且他们很看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同伴对自己的态度,也容易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自己信任的同伴。在中小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学生创设安全信任的交流氛围。所以本研究实施6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活动中的互动,成员之间的相互示范、观察、模仿,经验与感受的分享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增进信任,从而使他们获得同伴间的归属感、情感上的支持以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首先阐述了同伴关系的含义、类型、特点、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同伴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团体辅导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团体辅导的特点。最后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及选题的现实及理论意义。第二部分是辅导程序。从施测、教案实施、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几个方面阐述,通过6次团体辅导,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以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第三部分是小结及展望。阐述了同伴关系对初一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心理辅导形式,为同学们创造了安全的交流氛围,使得参与者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同伴交往的技巧,从而有助于改善同伴关系。然而遇到同伴之间的冲突时,处理同伴关系的诸多道理是否需要学生实践、体验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这有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