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破坏土地资源最常见的形式,它是最活跃、最敏感的生态致灾因子之一,因此备受关注。呼伦贝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研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必要性。呼伦贝尔草原已成为我国东北三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保障下游1.8亿人口的水源供应与生态稳定,促进中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扰,大部分地区草地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威胁着呼伦贝尔的生态安全,而且影响着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因此,对该区的土壤侵蚀变化进行研究,对呼伦贝尔草原探寻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方略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借助于RS与GIS技术,以研究区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个时期TM影像数据、降水、地形和土壤等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RUSLE模型分析了呼伦贝尔土壤侵蚀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十年土壤侵蚀进行了预测,对土壤侵蚀的可能影响因素统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呼伦贝尔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西麓的林草交错区和大兴安岭南麓的农区。土壤侵蚀经历了一个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1995~2000年呼伦贝尔市土壤侵蚀强度呈增加趋势,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净增了580.02 km~2;2000~2005年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递减趋势,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小到18043.4 km~2,仅占总面积的7.18%。通过马尔科夫模型预测得到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面积,其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分别为13551.71 km~2和11166.7 km~2。(2)呼伦贝尔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区和南部的农区。本区土壤侵蚀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动态变化。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99%,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约占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1995~2000年耕地、林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0~2005年各类型轻度以上侵蚀面积都呈减小趋势。(3)呼伦贝尔风力侵蚀较严重区域发生在新巴尔虎右旗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两岸以及达赉湖周边,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三条沙带是风力侵蚀最为严重区域。动态变化上,1995~2000年风力侵蚀面积减小较明显,2000~2005年呈递增趋势,但是与1995年相比侵蚀强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是侵蚀等级最高、侵蚀强度最大的区域,其次为草地和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