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差距的成因、发展趋势等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区域差距的认识,以收敛机制为核心,研究 1978-2002 年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两种不同框架中的收敛理论,概括性地回顾其发展脉络,并对国外学术界开展的跨国经济收敛性、区域经济收敛性和收敛机制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二章采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增长事实作出总体的判断。本章的基本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存在绝对收敛,即使将整个改革时期划分为 1978-1991 年和 1992-2002 年两个区间也是如此;1978-1991年期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内部各自存在人均 GDP 和劳均 GDP 增长的收敛(β 收敛),从而形成了俱乐部收敛;1992 年之后,并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但存在一定的条件收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资、国际贸易和 FDI 对劳均 GDP 增长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收入分布并没有发生由单峰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总体上单峰的态势依然十分明显。第三章研究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本章的基本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省都存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劳均资本不存在收敛性,TFP 在 1978-1991 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在 1992 年之后也不存在收敛性,因此,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并没有自动发挥作用;劳均资本积累和 TFP 增长的变动趋势共同解释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将由各地区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决定。第四章分析 1978 年以来、特别是 1992 年以来的投资、FDI、民营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于劳均资本积累和 TFP 增长所起的作用,并判断其发展趋势,给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无论是劳均资本、还是 TFP,在未来若干年内都不会出现收敛的趋势,也就是说,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仍将难以发挥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在投资、对外开放、市场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以统筹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