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后前往英国并定居那里,此后又时常游历四方,多元的文化身份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审视世界文明的独特视角。奈保尔创作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自然成为研究者的焦点。许多学者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奈保尔的作品,将他与其他拥有类似复杂身份的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另外从空间批评、叙事学、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其作品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同时,也有不少评论家和学者从奈保尔丰富的旅行经历和游记出发,探讨他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独特创作。不同于多数学者对其作品中世界主义思想的共时性研究,本论文拟以世界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历时视角研究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作品,从而勾勒出作家的世界主义思想从精英主义到平民主义的演变轨迹,凸显出这种变化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本论文总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该章首先简单介绍奈保尔及其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然后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奈保尔作品的研究情况,最后解释世界主义相关理论,说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第二章着重研究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大街》,旨在展现作家早期对精英世界主义的向往。特立尼达的米格尔大街上居住着一群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多种族普通民众,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但在这个多种族社区街道内邻里之间友好和睦。然而,作家似乎对这种多种族和睦的邻里关系不太关心,而将注意力放在刻画人们扭曲的道德观与抗争的失败上。显然作家认为在特立尼达不能实现其世界主义的理想。第三章选取奈保尔的另外两部作品《斯通与骑士伙伴》和《大河湾》来揭示作家精英世界主义理想的逐渐幻灭。两部作品分别创作于20世纪60和70年代。从《斯通与骑士伙伴》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关于大都市的各种幻想都被粉碎,而《大河湾》则反映出精英世界主义在第三世界的不可行性。第四章探讨奈保尔在后期创作中世界主义思想的新发展。该章着重研究《半生》和《魔种》这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展示了后殖民社会、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普通人实现世界主义视野的途径,显示出奈保尔对普通世界主义的拥抱,体现出作家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第五章是结语。该章总结前文,并指出:奈保尔从对西方精英世界主义无限向往,转而将视线投向普通人,这反映出他真正摈弃了殖民心态,成长为一个甘愿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新兴世界主义者。本论文对对奈保尔小说中世界主义思想嬗变的梳理,凸显了其文学创作对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