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鳗鲡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分布于日本北海道至菲律宾之间的西太平洋水域,其产卵场位于菲律宾东部马里亚纳海沟以东苏鲁加海山附近。由于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的困难性,目前养殖用鳗苗依靠采捕天然鱼苗。长江口独特的生态条件以及黑潮流系和台湾暖流的影响,每年大量鳗苗进入长江生长发育,使得长江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日本鳗鲡鳗苗产区。2012年在长江口水域对鳗苗捕捞活动进行调查,记录每天的日产量分析汛期变化,以及温度、盐度、潮汐、月相等环境数据分析鳗苗产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同时对鳗苗定置网中其它渔获物进行分析,研究鳗苗定置网队其它鱼类资源的破坏。1为了解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的时空分布特征,2012年1-4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佘山岛、青草沙、东风西沙、九段沙和南汇水域设置8个采样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长江口鳗苗主汛期为2至3月,苗汛高峰时间呈现由南向北、由口外向内逐渐推迟的趋势,与其洄游路线一致。鳗苗主要分布区为长江口外的南汇、佘山岛、东旺沙水域,其中南汇水域产量最高,长江口内的青草沙、东风西沙水域产量较低。最高产量为14.39尾/d·100m2,出现在南汇嘴监测点,最低产量为0.04尾/d·100m2,出现在青草沙监测点。通过定点监测与问卷调查估算2012年长江口鳗苗产量约1680万尾,产值5亿元左右。为实现长江口鳗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将捕捞期调整至2~3月,捕捞区域限制在南汇—佘山岛的长江口外水域。2根据2012年1-4月在长江口鳗苗捕捞期间8个采样点获得的同期环境数据,分析了鳗苗溯河现象与重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去捕捞末期,8个监测点鳗苗产量与水温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随着水温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因此2月份水温降低可以解释各监测点2月份产量出现下降的现象。2012年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溯河高峰期出现在水温6-8℃范围之内,与他人研究结果不同,推测是由于长江口近些年的环境变化导致。2012年长江口东旺沙站点鳗苗产量与盐度呈正相关,随着盐度上升、下降而相应变化;佘山岛、鸡骨礁和南汇嘴3个监测点鳗苗产量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九段沙和南支灯船西侧站点两者之间出现正相关、负相关关系同时存在的现象;位于河口内部的青草沙、东风西沙两个监测点月份之间盐度没有较大变化波动出现。分析基准潮高与鳗苗日产量的关系发现,口外佘山、鸡骨礁、南汇嘴3个监测点以及口内九段沙与东风西沙站点日产量波动与基准潮高曲线波动基本一致,随潮汐幅度增大而增大,峰值出现在起汛期,其中东风西沙站点部分时期出现了滞后现象,在大汛期之后获得较高的日产量。南支灯船西侧站点鳗苗产量与潮汐振幅部分呈正相关,部分出现负相关关系,最高日产量出现在小汛期。各监测点鳗苗日产量在新月和满月附近平均产量高于上下弦月,且获得最高产量,但部分监测点在上下弦月附近也出现了个别高产量日,因此长江口鳗苗日产量与月相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确定,值得进一步研究。3鳗苗定置张网网目一般为1mm,过小的网目导致对渔获物的选择性差,对一些经济鱼类的早期资源以及虾蟹饵料生物资源产生损伤,本文对2012年长江口鳗苗捕捞期间定置网内渔获物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调查期间鳗苗定置网内共出现43种鱼类,隶属于10目14科。从种类数上看,鲈形目最多,鲤形目次之;出现的经济种类为14种,占总数的32.56%;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有刀鲚、棘头梅童鱼、香斜棘、髭缟虾虎鱼、矛尾虾虎鱼和窄体舌鳎。将相对重要指数IRI值大于10的定为优势种,共出现优势种4种,依次为刀鲚、窄体舌鳎、矛尾虾虎鱼和棘头梅童鱼,基本以较小体长为主,优势体长组分别为7-11cm、4-8cm、13-17cm和8-12cm。同时对渔获的虾蟹类分析得知,共捕获11种虾蟹,其中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狭额绒螯蟹在出现频率、丰度、生物量等方面排在前三位。鳗苗定置网兼捕的鱼类以及虾蟹类的丰度及生物量远远超过了同网次所捕获的鳗苗,对其它渔业资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