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外合同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法域的法律发生关联,而各国和各法域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极不一致,适用不同国家或者法域的法律,其结果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私法中最敏感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停留在诸如“意思自治”和“最密切联系”等原则方面,而对特殊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以及对涉外合同特殊情况下的法律适用等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肤浅。我国的情况则更不尽如人意。各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过于原则,不便于具体操作,虽然1987年10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对有关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一则该《解答》本身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二则该《解答》仅仅是司法解释,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均未明确规定司法解释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三则自1999年10月1日起我国《合同法》施行,原《涉外经济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同时废止,我国出现了长达8年的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相对空白时期。尽管2007年7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重新进行了规定,但该《规定》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有认真研究之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涉外合同概念的立法与学理考辨,对涉外合同的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继而从涉外合同本身的复杂性、涉外合同适用规范的复杂性和涉外合同连结因素的复杂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复杂性。从而阐发了研究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部分,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涉外合同准据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考察,进而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自体法”理论的含义、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限制和补充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地研讨。阐释了国际社会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上,以“意思自治”原则取代单纯地以合同的缔结地或者履行地等僵硬的空间连结因素确定合同准据法的立法与实践以及由“合同自体法”理论取代“意思自治”原则的历史必然。第三部分,针对国际社会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十分欠缺的方面,对特殊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以及涉外合同特殊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具体就冲突规范发生变更时涉外合同准据法如何确定和连结点发生变更时涉外合同准据法如何确定以及准据法发生变更时涉外合同准据法如何确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既然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共同选择适用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那么,当赖以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上述因素发生变更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还是由涉外合同的当事人重新协商确定,但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研究我国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并重点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7月颁发的《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提出了许多见解:我国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上应该有条件地适度承认默示选择;对当事人变更选择合同准据法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即不得存在规避法律的情形;对当事人选择了适用于涉外合同的准据法以后,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当事人所选择的准据法内容发生了变化,或者当事人据以选择适用于涉外合同准据法的冲突规范和连结点等发生了变化时,涉外合同的准据法应该如何确定,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应该作出相应的规定;我国应该对涉外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等作出专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