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黄浦江流域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的土壤生态功能进行研究,对水源涵养林的优化造林模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1)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PH 值则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它们在样地、土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2)以表层主要土壤肥力条件对样地采用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样地可分为三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之间土壤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树木对土壤条件确有明显的改善, 而且林龄长的林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要好。 (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从表层到深层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变化明显,0.6m 土层内土壤最大贮水量在265.64mm-380.58 mm 之间,有效贮水量在8.05mm-32.85mm 之间,其大小受树种和林龄的影响明显,表明森林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起到涵养水源的巨大功能。影响该地区土壤持水、贮水能力较大的是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沙粒含量等因子。(4)土壤的初渗率和稳渗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林龄长的树种的入渗性能较好。模拟发现,土壤渗透过程符合对数曲线。分析渗透率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表明,对土壤渗透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容重,有机质,孔隙度等因子,而土壤质地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很小。应用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可得到初渗率和稳渗率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 (5)在对黄浦江流域综合生态区划和立地质量评价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的原则,筛选黄浦江流域适生造林树种(乔、灌、草);根据景观优化和环境功能健全,以及树种的生态学特性,进行各区段水源涵养林的造林模式设计。建立3-5 个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试验示范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景观生态型、湿地环境保护型),每个类型配置3-5 个造林模式,每个模式由2-4 个主栽树种组成。在林分结构配置上,采用纯林和混交两种方式。调查发现,各模式树种生长良好,产生较好的效果。根据各模式树种的生长状况,进一步选择出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建设适宜的造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