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协同发展的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在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中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着力解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必须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为人类社会突破全球治理困境贡献中华文化的思想智慧。因此,“赶考远未结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如何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推动我国在世界文化战略博弈空前激烈的时代能够更好地凝心聚力,如何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西方国家对当代中国文化认知的缺失及误解等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文化强国观。论文从“形成基础”——“主要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的研究脉络出发,以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为文献依据,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文本研究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研究法等方法,对习近平文化强国观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研究和分析。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足的现实条件,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形成也概莫能外。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党的历任领导人的文化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为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条件来看,一方面,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呼唤着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习近平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及丰富的从政经历更为其文化强国观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从民族兴盛的动力、强国崛起的支撑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要求三个角度出发,全面审视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明确阐释了文化强国的基本原则,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发展取向,这四个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遵循,清晰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展”与“开放”、“传统”与“当代”、“创新”与“文化”、“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同时,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等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出发,紧紧抓住“以筑牢精神家园为基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这三个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核心内容,确立了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并将目标与思路具体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文艺创作工作、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对外宣传工作等六大战略布局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中。作为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强国观不仅具有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理论品格上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等鲜明特征,还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来看,习近平文化强国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扩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视野、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境界。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文化强国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有力助推了多彩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