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术后菌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期望为临床内镜操作前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地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前均无任何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根据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套扎组和组织胶+硬化剂注射组;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分为气管插管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根据内镜手术时机分为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组;根据术中穿刺点数量多少分为3组,A组1~4点;B组5~8点;C组9~14点;每例患者均在术前1小时和术后12小时内检测体温、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体温、外周血白细胞、CRP、血培养阳性率的差异。以及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内镜下治疗方式、手术时机、术中穿刺点数量及手术麻醉方式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内镜治疗后体温、外周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水平、血培养阳性率较术前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行内镜治疗后,Child-Pugh B、C级患者与Child-Pugh A级患者相比,体温、C反应蛋白水平、血培养阳性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和组织胶+硬化剂注射组之间,组织胶+硬化剂组的体温、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培养阳性率大于套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插管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插管麻醉组的体温、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培养阳性率大于静脉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胶+硬化剂注射为内镜下治疗方式的患者中,穿刺点数量较多的C组(9~14点)的体温、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培养阳性率较A、B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诊手术组术后体温、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培养阳性率大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治疗术后,菌血症在Child-Pugh C级、内镜下行组织胶+硬化剂注射治疗时,特别是在急诊手术、行气管麻醉及术中穿刺点数较多患者更易发生。因此,积极改善肝功能,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麻醉方式,尽量减少术中穿刺点是降低术后菌血症发生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