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引导机制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例如“瘦肉精火腿”、“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地沟油”、“塑化剂”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我国居民对食品的严重担忧,甚至“什么可以吃”已成为居民常常讨论的话题。我国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居民对食品的担忧,让其吃得安全与放心。因此,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食品问题的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引导。而居民食品的消费意向又是消费行为的前提,若想要引导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有必要先对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进行引导。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食品安全意识较低,再加之辨别安全食品能力低下等特点,为不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进行引导。本论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与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为基础,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了解了江西省11个市所管辖的43个县的1204位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隐患的认知情况、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食品安全的维权意识、食品安全的消费意向以及对政府食品安全服务工作满意程度等。然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模型,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认为当前农村市场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农村存在的问题食品有着高恐惧度、高担忧度以及低风险接受度;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意识低;购买安全认证标志食品意愿高,食品安全消费意向高;对政府农村食品安全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低。(2)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规模、面子文化的消费动机以及对食品安全信息供给主体信任度显著影响其食品安全消费意向。(3)食品价格与安全认证标志属性以及家人朋友、政府宣传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呈显著性影响。(4)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构建江西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向引导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结合工作实践和不断探索,对目前劳务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阐述。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从分包选择、分包准入、分包过程管理、分包服务、分包自管自
摘 要:2009年9月8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孙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7月13日北京市高院终审判决,法院以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陈某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文将从孙某案和陈某案分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从刑法基本理论辨析以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是提升员工创新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应激交互理论认为,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情绪路径作用于员工的,会对其创新行为产生促进与抑制二元效应。就具体机理
百年变革为求现代化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被动进入现代世界体系后,中国社会即进入了急剧变革的转型时代,迄今约180年间一直都在变,十年一小变,四十年一大变,任何人只要将今天与从前的世道稍作比较,都会感觉恍若隔世。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主题就是,由故步自封的传统社会向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  百年历史变迁超过古代几千年。早在1872年,李鸿章就认识到,这是“三千
一、对行政权法律监督现状  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任务是维护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行政机关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检察机关应当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行使监督权,以促进依法行政,但是长期以来法律监督集中于司法诉讼活动,而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几乎未涉及。为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今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司法机关对行政权进行监督是社会主义法制完善发展的趋势,2011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