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生存状态”之文化品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不同。在课改的初期,我们看到了一些显性的变化:比如说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了等等。然而,在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感觉到了行动的乏力和思想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变革,以教师生存状态的文化品析为切入口,可以考察新课程改革的真实文化历程。在对教师生存状态的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给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我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另一方面,社会并未对教师的生存环境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因此感觉到无比愤懑。
考察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不仅是公开课,教师的家常课也有了一些变化:新课程的理念到处闪现,体现了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的努力尝试。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教师表面上尊重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事实上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维护着自己的权威,存在着多种“主体性”误区。这些都说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仍然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并不是一个真空的存在,教师自身经常不自觉地处于文化分裂之中。
学校教学仪式、规范、制度也是教师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然而这些制度规范背后所对应的几乎都是层级的组织结构,这些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维护当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服务。这些制度形成了教师强大的生存惯性,也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庇护伞”。
校本教研的兴起使得叙事研究、合作研究成为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式。叙事研究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平民化”诉求,每一个平凡的“我”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张扬,教师尝试突破“金字塔”式的成长路径,寻求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并未放弃对形式化教育科研的追逐,因为教师评价制度仍然相对滞后。两种不同教研方式的并存也显示了文化传统的“续”与“断”。
网络是教师生存的又一个重要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教育网络迅猛发展,教育论坛、教师博客、校园网等网络形式大大拓展了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改变着许多教师的生存方式。教师们在网络上激扬文字,展现个性,试图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自我。匿名的身份往往使教师更乐于敞开心扉,倾诉真实的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相对于现实来说,网络更易承担文化更新的使命,因为它较少受到社会背景文化的压抑。而另一方面,作为虚拟的真实,网络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网络背后仍然隐藏着深层的虚伪和功利。’
从教师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事、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价值观、业余生活等生活背景中可以发现,教师生活中既有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又充斥着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等庸俗文化。这些文化将积淀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造。
总的来说,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新课改后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体现的往往是对民主、平等、追求个性与自我、追求理想教育的积极文化,但另一方面,制度改革的滞后、社会氛围的影响、教师行为方式的惯性仍然延续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亦续亦断”之中缓慢前行。
文化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小形式”发生变化的,为此,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每一个人投身其中,通过若干个小小的变化逐渐积聚能量,改造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