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联合康复训练及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应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作用于脑卒中后抑郁伴认知障碍患者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探究该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一定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脑卒中后抑郁伴认知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或静脉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例如平稳血压、稳定血糖、调节脂代谢、滋养神经及改良微循环等)、常规康复训练(作业训练、物理训练等)、传统认知训练(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等训练)及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治疗,治疗部位为左侧额叶背外侧区,而对照组则应用经颅磁在相同部位进行假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测定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卒中病程、卒中部位、卒中类型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HAMD-17、P300潜伏期、P300波幅及MMSE、MoC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及认知状况均有所改善,HAMD-17评分降低,MMSE、MoCA、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AMD-17评分为(12.30±3.53)分,较治疗前降低(8.20±3.07)分;MMSE、MoCA、MBI评分分别为(20.45±3.14)分、(18.50±3.80)分、(67.00±8.65)分,分别较治疗前提高(3.50±2.12)分、(5.30±1.59)分、(17.20±7.78)分;P300潜伏期(348.45±26.36)ms、较治疗前缩短(28.31±22.27)ms,P300波幅为(4.77±0.91)μV、较治疗前增加(1.04±0.83)μV。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AMD-17、MMSE、MoCA、MBI、P300潜伏期、P300波幅分别为(14.50±2.71)分、(17.20±4.02)分、(15.75±4.01)分、(62.00±6.37)分、(364.45±10.24)ms、(3.82±0.62)μV,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4.5±2.50)分、(2.30±1.26)分、(2.80±1.28)分、(13.00±3.40)分、(-14.88±9.19)ms、(0.56±0.50)μV。组内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抑郁状况改善、认知水平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较,试验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的抑郁评分更低、认知状况相对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单纯联合康复训练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相比较,加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有望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伴认知障碍病人的抑郁情绪,促进认知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