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嫩平原湿地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是全球濒危物种——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在该区停歇觅食的主要食源植物。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扁秆荆三棱湿地面积大幅萎缩。然而,生态补水两年后,扁秆荆三棱在恢复湿地盖度很低,而一年生杂草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则成功定居并成为建群种,严重威胁着白鹤的停栖觅食生境,因此,恢复湿地的效果评价及植被恢复调控研究十分紧迫。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典型扁秆荆三棱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退化扁秆荆三棱湿地恢复初期长芒稗占优势的现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土壤种子库特征在恢复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差异,评价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影响的程度;研究遮阴和水深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恢复湿地长芒稗占优的机制;比较两者对洪水的生态响应,分析洪水在控制长芒稗生长更新方面的潜力及影响因素;探究利用种子或球茎进行扁秆荆三棱植被恢复的潜力及关键影响因素。最终为我国内陆盐碱湿地土壤种子库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促进人为管理在湿地植被恢复方面的实践应用,以更好地保护水鸟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论文1、恢复两年湿地受长芒稗影响比较严重。在自然湿地扁秆荆三棱种子库规模是长芒稗的18.42倍,而在恢复湿地长芒稗种子库大小是扁秆荆三棱的5.04倍;长芒稗土壤种子库密度在恢复湿地明显高于自然湿地,说明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干扰影响严重,这与长芒稗较高的种子生产力及较弱的种子浮力有关,同时也表明长芒稗通过水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弱。2、光照条件和水深均是影响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因子。长芒稗种子在弱光下的萌发状况要好于扁秆荆三棱;遮阴压力削弱了洪水对长芒稗种子萌发的负面影响,却加重了较深洪水(5-30cm)对扁秆荆三棱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这种差异化作用证实长芒稗适应不利生境的能力比扁秆荆三棱强,这可能是长芒稗在恢复湿地占优的重要原因。3、早期洪水限制长芒稗幼苗更新生长。播种后1d,4d和8d施加20cm洪水,没有幼苗存活;播种后1d,4d或8d施加10cm洪水,幼苗存活比例和幼苗生物量明显降低。播种后16d实施20cm洪水,部分幼苗能够存活。种子萌发16d后的幼苗靠逃避策略以适应完全的淹水环境。5-20cm洪水对扁秆荆三棱球茎萌苗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早期洪水策略可以用于控制长芒稗更新生长。4、扁秆荆三棱种苗成功建立依赖于适宜的埋藏深度和水深。地表水位在5-10cm范围时,种子出苗比例在基质表面最高。在10cm水深,种苗不能生长至水面以上。较浅埋深(0.5–1cm)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和新球茎的形成。因此,可以利用种子进行扁秆荆三棱的植被恢复。种子埋藏深度不同,应保持土壤湿润或采用洪水处理满足种子萌发对水分的需求。5、较大水深和密度均不利于扁秆荆三棱球茎萌苗的更新生长。40cm水深不仅抑制扁秆荆三棱地上植株的生长,也不利于地下营养球茎的形成;扁秆荆三棱球茎萌苗的生长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明显减弱,其植株之间在所有水深处理均为竞争关系;较深洪水和球茎密度(竞争作用)的组合效应进一步限制了扁秆荆三棱球茎萌苗的更新。因此,在野外应根据不同的水分条件选择适宜的球茎栽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