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农业银行商业化促使其离农村越来越远,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从整体上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这也促使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它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刚刚产生不久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制度。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黑龙江地区,将该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研究对象,在将这些资金互助社按不同的运行模式分为外生型(政府带动型)、内生型和扶贫型。重点研究了不同运行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的制约因素。在对所选样本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的制约因素,并结合了模型计算的结果,为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促进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内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不同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的研究上。首先对研究主体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模式、绩效等进行了定义,以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基础,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经典的模型作为分析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之后,并结合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可贷资金、管理费用和固定资产作为投入变量,将累计贷款和净利润作为产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和EMS软件对CC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得出6市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情况。结果表明外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整体绩效表现良好,内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整体表现一般,而扶贫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呈现两个极端。本文以对黑龙江省6市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际调研为基础,并结合数据包络实证分析结果,对不同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进行分析,找出三种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共同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缺陷、资金融通困难、法律地位不清晰和管理人才缺失。创新性的对不同模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不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外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其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规模效率不足;内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其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产的管理质量过低;而扶贫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其绩效的制约因素主要在生产要素的投入控制方面。在本研究的最后,针对黑龙江农村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健全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拓宽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融资渠道;第三,降低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准入门槛;第四,明确黑龙江各级政府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的定位;第五,注重完善黑龙江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相关政策;第六,黑龙江各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