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住区邻里关系疏远、淡漠,住区主体间缺乏交往与互动,居民对住区缺乏心理认同和归属感的社会问题,在总结了国内外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为住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在居民的交往与互动中形成,住区主体间的各种联系与交流都要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交往起着组织整合功能与文化协调功能。因此,增进住区主体间的交往与互动对促进住区融合,形成共同的住区归属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住区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特征,研究认为住区主体间的人际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社会和空间两个层面,即:住区开放空间、住区组织与住区文化,并将其相互交织构成的住区公共领域及发生在其中的住区居民间的交往与互动关系定义为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然后,以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分析了转型期我国住区主体异质多元、空间环境设计的功能主义倾向、管理组织体系结构不完善以及住区文化活动难于开展等一系列现状特征。进而明确了从物质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两个方面来探讨居民交往互动的规律,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在住区的物质层面上,住区开放空间是住区主体间互动与交往的物质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借鉴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的行为动机、环境行为、人对环境的感知等角度研究个体与住区开放空间相互作用的行为规律;从邻里交往的空间范围、各类亚社群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来研究住区亚社群与住区开放空间的互动规律。在住区的社会发展层面上,住区组织和文化是住区主体间互动与交往的媒介。本文根据城市社会学、组织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着重研究住区组织与文化的互动与阻隔对住区主体间相互交往的影响,探讨了增进住区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合理组织结构和文化沟通模式。最后,依据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结论,本文以增进居民交往与互动,促进住区融合为目标,在物质环境层面——住区开放空间和社会发展层面——住区组织与文化两个层面为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的建构提出了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