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多层CT(multi-sliceCT)灌注成像结合时间密度曲线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
研究方法:33例肺内肿块患者(恶性21例,良性8例,炎性4例)行多层CT灌注模式扫描+同层动态扫描,欧乃派克300mgI/ml、总量50ml、速率5ml/s,延迟10s,CT机为西门子SOMOTOMSensation4,灌注扫描模式(perfusion),球管电压140kv,球管电流210mA,延迟时间为10s。扫描时间为40s,此后行同层动态扫描,间隔时间为30s,共6次。利用CT灌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病变的血流量(BF-bloodflow)、强化峰值(PE-peakenhancement)、血容积(BV-bloodvolume)和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timetopeak),同时获得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curve,TDC),结合病理观察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D),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对比剂在组织和器官中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从而为评价肿瘤的良恶性质提供可能。
研究结果:良恶性肿瘤的BF、BV和PE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TTP值无显著性差异(P=0.25);恶性肿瘤与炎性肿块的BF、PE、BV、TTP4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4);肺内恶性和炎性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有明显的上升支,达峰值后走行平缓;但恶性肿块持续时间较长(14例/21例,66.7%),炎性肿块持续一段后迅速下降(3例/4例,75%);良性肿块曲线走行平坦,无明显上升(8例/8例,100.0%)。
研究结论:CT灌注成像可为肺内肿块的诊断提供定量的功能信息,结合TDC(timedensitycurve)曲线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