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为个案,试图从环境考古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古环境复原及不同文化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本遗址进行环境考古个案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对上机房营子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遗址的地层堆积、文化分期及遗存等做了简单介绍。文章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第三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是对上机房营子遗址古环境的复原,主要通过对遗址地层剖面采样进行孢粉分析、遗址中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的鉴定来复原本遗址古环境,并结合遗址周围地区的古环境研究对本遗址的古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本遗址在夏家店下层及上层文化时期古植被情况表现为疏林草原向半干旱温带草原的转变,气候环境一直处于较干冷的情况,而且在遗址所处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存在不同幅度的波动变化。第四部分是建立在第三部分基础之上的人地关系研究。本章主要从地学、动物、植物考古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分析古人类是如何适应、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通过研究可知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阶段大批古人类选择在阴河岸边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家畜饲养,也打猎野生动物以补充肉食资源。同时砍伐周围的树木及充分利用周围的石材制作工具与建造石城。到后期由于气候逐步向干冷发展,人口增长与可利用资源有限的矛盾加剧,土地无法负载高强度经年的农耕活动,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类放弃原有居址,迁移至他方,此地区在考古学文化上出现约500年的文化断层。这一地区经历几百年的生态环境恢复后,随之而来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人群,仍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在生活中所占比例较前期增加,不过仍不是主要的产业。他们在对石材及动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能力大大加强,随后此区在经历了几百年的人类活动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一生态脆弱带再也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原始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这两个不同文化的人群在相似的环境下其生存对策也是相似的,早期人类生业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能动性对早期文化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弱。而本遗址从早期出现人类活动到现今,人地关系表现为由“和谐—不和谐—和谐—不和谐”的转变,最终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而变得荒凉。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文中的主要研究结果,即本遗址的古环境复原情况与不同文化时期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及演化,同时总结本文通过研究所得到的对于环境考古个案研究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研究不足之处。另外指出本地区的环境恶化与古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为我们以后保护及开发生态脆弱地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