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和审美潜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文言文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就既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得到审美熏陶,同时也会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阐述了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主要探索了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提出了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给出一个教学案例,并作了分析。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形象性原则。把简略的、抽象的内容转化成较直观具体的形象。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如利用声音、图画等手段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氛围中,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进入文言文的语境,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得到审美的愉悦。2.情感性原则。通过诵读,联想,想象,了解作者、背景等搭建一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3.体验性原则。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通过听、说、读、写,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独特的体验。实施的途径:1.体悟意境美。意境的构成,要求主观的情与意和客观的景与境统一,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特定意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家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悟美的意境,进入审美情境,提升人生境界。2.感受人格美。挖掘和利用高中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格美,培育学生的品行修养,以求学生人格完美。3.体验情感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彼情彼景,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产生火花、产生向往,把作者寄予的情感,经过渗透沉淀,形成自己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进而去追求人格的完善。4.体味思想美。充分发掘文本中优秀思想之美,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通过对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体味文本的思想美。5.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再现美、渲染美,让学生感受到美,引导学生“入景”;引导学生在领会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景美中的情美和理美,理解自然美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出景”。欣赏文言文中的典故、对偶、互文等手法,体会文辞的凝练典雅、含蓄蕴藉及音节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课文,体会声韵之美。实施的方法:1.诵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注意节奏,读出节拍、平仄、重音;注意语速、语调。还要对学生的诵读做出评价,为诵读创设情境。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精神内涵,加深审美体验,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形象等,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2.联想、想象。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无字之处”的空白展开自由不羁而又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去越过文字这座桥梁,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触发情感体验;想象出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体会文言文的“弦外之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了解背景、作者生平及相关材料。通过了解背景、作者生平及相关材料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审美体验。4.读说结合与读写结合。让学生自由说出他们的感想,表达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让学生读后写出他们对文本中某些形象的认识,使他们更好的认识那个时代,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蕴藏的古今人类共有的情感,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5.指导课外阅读。教师介绍课外读物,谈阅读文言读物的收获和感受,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开拓审美教育的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