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现代化进程,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乡村社会日益呈现出个体化与碎片化特点,传统乡村共同体呈逐渐瓦解趋势。如何让村民在物质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重建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找回村民归属感和认同感,重树乡村共同体,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重构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乡村共同体重构能否顺利推进。对乡村共同体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数学者集中于引进项目带动乡村经济、治理环境打造舒适家园以及乡俗文化传承的研究,而很少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研究乡村共同体。因此,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乡村共同体重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全国文明村(目标村)和普通村(对照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村共同体重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无论共同体还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目标村均高于普通村;(3)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共同体重构的显著预测变量,两者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目标村与普通村在治理理念的差异导致了村庄凝聚的差异,治理改革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村庄赋权方面的差异,执行能力和协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了村庄安全和村庄融入方面的差异,这也充分体现了管理生态理论中治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发挥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内外兼顾,促进治理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强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重构乡村共同体,提升村民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增强乡村凝聚力,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此外,针对我国普通乡村共同体意识薄弱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参照全国文明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乡村共同体重构建议。
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运用到的理论;第三章构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乡村共同体的相关指标,来衡量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乡村共同体的影响程度;第四章为实证研究,结合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概括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乡村共同体的影响。第五章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共同体关系讨论,对两个村庄的共同体程度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对策。第六章结论,提出了结论并总结出可借鉴之处,为其他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提供思路和方法。
以全国文明村(目标村)和普通村(对照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村共同体重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无论共同体还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目标村均高于普通村;(3)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共同体重构的显著预测变量,两者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目标村与普通村在治理理念的差异导致了村庄凝聚的差异,治理改革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村庄赋权方面的差异,执行能力和协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了村庄安全和村庄融入方面的差异,这也充分体现了管理生态理论中治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发挥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内外兼顾,促进治理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强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重构乡村共同体,提升村民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增强乡村凝聚力,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此外,针对我国普通乡村共同体意识薄弱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参照全国文明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乡村共同体重构建议。
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运用到的理论;第三章构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乡村共同体的相关指标,来衡量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乡村共同体的影响程度;第四章为实证研究,结合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概括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乡村共同体的影响。第五章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共同体关系讨论,对两个村庄的共同体程度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对策。第六章结论,提出了结论并总结出可借鉴之处,为其他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提供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