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大学生参加体力活动的现状,分析与体力活动有关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特征,探讨体力活动与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2年5月至7月,以某医科大学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自评身高和体重,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体力活动情况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根据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2469名学生参加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77份,其中男生1142名,女生1235名,平均年龄为(20.27±1.25)岁。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组间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分布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体力活动与亚健康状态的关联强度。结果大学生参加球类、体操型、力量型、走跑型体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7.5%(1367/2377)、6.1%(144/2377)、21.2%(503/2377)和57.7%(1372/2377);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比例为27.6%(656/2377),参加足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比例为12.0%(285/2377),体力活动不足的比例为68.5%(1628/2377);每天至少1小时体力活动≥3dw-1及巩固或增强肌肉体力活动≥2dw-1的比例分别为29.2%(693/2377)和24.4%(580/2377);低体力活动、中等体力活动、大体力活动和频繁大体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1.4%(1222/2377)、8.5%(201/2377)、22.0%(524/2377)和4.7%(111/2377)。体力活动与大学生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自身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男生、大一、≤18岁年龄组的大学生参加球类体力活动的可能性较大;女性、大一和大二的大学生参加体操类体力活动的比例较高;男大学生参加力量型体力活动的比例较高;男生、独生子女参加走跑型体力活动的比例较高。男生参加足量大强度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比例较高,同时女生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较高。男生参加至少1小时体力活动≥3dw-1及巩固或增强肌肉体力活动≥2dw-1的比例较高。女生没有体力活动和低体力活动水平的比例较高,男生参加中等体力活动、大体力活动和频繁大体力活动的比例较高。本研究中,大学生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分别为22.9%(544/2377)、18.6%(443/2377)和18.3%(435/2377)。调整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参加不同水平的体力活动均可以降低躯体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46,95%CI:0.29~0.74;OR=0.45,95%CI:0.25~0.84;OR=0.36,95%CI:0.22~0.60;OR=0.49,95%CI:0.25~0.97);女生参加低、中等体力活动可以降低躯体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60,95%CI:0.42~0.86;OR=0.51,95%CI:0.28~0.94)。男生参加中等和大体力活动可以降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48,95%CI:0.24~0.95;OR=0.44,95%CI:0.26~0.76);女生参加低、中等和大体力活动均可以降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63,95%CI:0.43~0.92;OR=0.44,95%CI:0.22~0.88;OR=0.53,95%CI:0.32~0.87)。男生参加低、中等和大体力活动均可以降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52,95%CI:0.31~0.87;OR=0.44,95%CI:0.22~0.88;OR=0.43,95%CI:0.25~0.75);女生参加低、中等和大体力活动均可以降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风险(OR=0.60,95%CI:0.41~0.88;OR=0.44,95%CI:0.38~0.76;OR=0.46,95%CI:0.28~0.76)。结论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参加低、中等和大体力活动均可以降低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风险;而频繁的大体力活动并未起到降低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风险的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