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明星研究(1923—1949)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娱乐业也繁荣昌盛。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以电影女明星为代表的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上海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
  电影刚诞生时,男子独霸银幕,女性缺席;二十年代,第一代女明星顶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投身银幕,饱受非议;三四十年代,女明星成为社会的宠儿,大众的偶像,她们靓丽的身影大量地出现在公共领域,挑战着传统的性别规范。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仅是女子解放,女性地位提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上海作为近代中国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身份的确立,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女明星形象的塑造始终伴随着知识分子、媒体及大众不同立场的话语力量,但从中也可看到女明星所具有的现代性和主体性。民国时期上海女明星以极强的自我意识与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交相辉映,使民国上海成为当时以女明星为代表的新女性身体形象的时尚之地,从另一角度,女明星身体形象之中蕴含的现代精神也建构着民国上海城市文化的品格。
  自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女演员群体诞生以来,女演员便同时进行两套表演活动。一套是所谓“现身说法”的银幕表演,主要诠释影片中的角色,女演员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而另一套是女明星通过参加一系列进步政治活动,凸显其社会责任感,在幕后进行社会表演,用来塑造其正面的公众形象。
  从当时的电影报刊对电影女明星事无巨细的报道来看,女明星的衣食住行已经西化;她们的休闲娱乐大多是现代都市女性热衷的比较新潮的娱乐活动;她们的婚姻生活也突破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现代婚姻中自由恋爱、志同道合的意味。时髦摩登的女明星的穿衣打扮、娱乐休闲等消费性需求,与民国时期追寻现代性、浸润着浓厚消费气息的都市文化生活相适应,这是女性对时尚、健康和美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张扬着个性,凸显着女性的生命主体。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借助新文化史相关内容,如身体史、性别学等理论,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主流报纸、电影杂志、小报、画报、妇女杂志和回忆录等史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近代以来上海的电影女明星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探讨这一特殊群体在民国上海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中她们真实的生存面貌及其心路历程,通过对其分析,本文试图对电影女明星与当时的上海都市社会和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作出新的讨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丰富人们对民国社会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线”的传承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工笔重彩“线”造型的研究与思考,继承与发展,提出“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创新,“线”的书写性,“线”的装饰美,“线”的意象性,新工具材料引进的同时通过对造型意象性,色彩意象性,传达出一种意象物态本质精神,通过中西艺术文化大融合,中国工笔重彩画在自身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表现性。并从“线”的空间、构图、装饰,意象以及韵律论、方法论、思维论等方面,开始对“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蓬勃发展。各大女装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运营模式,纷纷紧跟潮流开启“微营销”模式。在精准营销概念的引入下,微信的点对点精准营销优势更为突显。微信的出现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场营销革命。不过,伴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同样面临许多的问题。例如:隐私安全问题;用户参与体验的问题,企业微信的运管问题等等。在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的今天,为何“微营销”会打败
学位
汉字造型优美,内涵丰富。经过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绵延的进步,汉字蕴藏着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逐渐趋于融合,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企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注重品牌形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越来越国际化,汉字元素逐渐受到了许多设计师的青睐。本文从中文字根组合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汉字做为一种文字符号与
学位
地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遗产承载方式,它用独有的方式展示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关于土地归属的变更的重要史料。用上面生动的文字告诉我们在古代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土地归属的所有权的制度,地契大都记载着对于土地的变更的管理,记录着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看似平凡的地契却记载着不平凡的历史。在如今也依然受到重视,延伸到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房产证,作为一种契约延续下来,地契的存在让我们不仅在了
学位
本文分析了以内心视像为基础,经由内心解读生成观念后再以图像的方式转化出来的这种在当代图像世界下大环境下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工作形式。重点对视像以及图像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述进行了讨论,分别对相同视像与不同视像下的情感表述进行了对比,对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举例,同时也结合了自身创作的过程以及在艺术工作中的收获与领悟。以影像绘画为研究对象,理论性地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及绘画和影像相互关系的问题。
学位
描绘场景或是有场景组成的绘画作品,在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出现在画面当中的背景,可以作为记述或是描述一个事件始末的舞台,在诸多有连续性故事情节的作品当中,场景的出现为故事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场景的使用就是各部分不能缺失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能够用胶片对故事进行记录前,连续的故事在视觉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被应用在当下一些先锋戏剧中,场景对故事的推进和制约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  绘画
学位
江东,吴帝孙权掌权以后,逐渐深化了对史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认知,从而加强了对史学的重视,并在其统治末年,委任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模拟《东观汉记》体例编篡了《吴书》,此书虽因为丁孚、项峻二人皆非史才而没有引起巨大反响,却拉开了编篡孙吴史的序幕。  到吴少帝孙亮时期,又以韦昭与华票、薛莹、周昭、梁广重修《吴书》,历史走入晋朝之后,晋人对孙吴史编篡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而这其中由私人编篡的史书占据
学位
赙赠是一种以财物助丧的礼仪制度,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及对其亲属的抚恤。该制度自先秦时代萌芽至中古盛唐时期日趋完善。与前代相比,唐代赙赠发生诸多改变。首先,自唐代始赙赠制度有了明确的法令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赙赠数额得以确立,且“准品给赙”的原则也为后世所效仿。其次,赠物内容一改前代以钱货为主的模式而以布帛、米粟等实物居多;施行范围也逐渐由皇家诸亲和高品官员扩展至有德行的妇女、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首领等
学位
自罗马共和制晚期开始,罗马城和罗马社会一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改变反映着这种变化的历程。  首先,通过考察空间形态下罗马城的早期历史、地理以及人口体系,了解罗马城悠久的历史、神秘浪漫的起源。在罗马人的心目中,罗马城是其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随着对外扩张和财富的涌入,罗马城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给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探究城市空间的劳作
学位
《社会日报》是上海小报史上一份颇有影响的小报,它是1930年代上海小报革新运动的最早实践者,在它的示范和引导下,上海小报开始转型。  本文即以《社会日报》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新闻传播学、批评空间、现代性等概念和方法,通过考察《社会日报》的创办背景、发展轨迹和版面演变、生存环境与经营策略、报人群体以及建构的公共批评空间、对上海都市社会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论述《社会日报》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