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的聚集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加大,引起了城市热环境的显著变化,城市热环境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热环境研究中。本文利用重庆市中心城区2001、2009、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DMSP/OLS数据、NPP/VIIRS夜光数据,结合研究区建成区扩张趋势,探讨了重庆市中心城区2001-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的聚集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加大,引起了城市热环境的显著变化,城市热环境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热环境研究中。本文利用重庆市中心城区2001、2009、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DMSP/OLS数据、NPP/VIIRS夜光数据,结合研究区建成区扩张趋势,探讨了重庆市中心城区2001-2019年来热环境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共选取了十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热力景观进行研究。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两方面共选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湿度指数(NDMI)、数字高程模型(DEM)、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八个驱动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性、回归方程以及地理探测器三种统计计量模型,定量研究了各驱动因子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对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对研究区未来有效缓解城市热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9年间,随着城市发展建设,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热环境显著加剧,到2019年主城九区地表温度呈现“内高外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高温区域面积扩张,整体上呈现向北延伸的趋势,同时分布上由零散向聚集成片化发展。2001—2009年,研究区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温区面积增长最大,增加了1100.85 km~2;2009—2019年研究区各温度等级面积变化更激烈,次低温区面积大幅下降,下降了1993.8 km~2,其余温度等级面积均有所增加。2001—2019年研究区建成区扩张迅速,由最初的主要集中在渝中半岛、两江四岸周围,向西、向北扩张的态势,到2019年发展为“多中心组团”的空间格局。研究区热力重心呈现先向西北方向偏移再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足迹,在2009年后,热力重心迁移趋势与城市重心一致,热岛区域与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趋势也一致,均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走向偏移,区域分布的方向性减弱,说明城市热环境与城市的扩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的热力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到2019年中温区代替低温区成为优势斑块类型;聚合程度增大,连通性较强。从整体景观水平来看,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下降了31%,说明重庆市主城九区的热力景观总体上连通性高,斑块趋于聚集化;连通性指数高于99.8,表明研究区整体连通性较强;多样性和均衡性有所提高,均衡度指数为0.66,说明研究区景观均衡度偏低。(2)研究选取的自然环境因素NDVI、NDMI、DEM、MNDWI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人类活动因素NDBI、夜间灯光、人口密度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从2001年—2019年,所有参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都逐步增加,说明各驱动因子与热环境的关系紧密程度逐渐加深。对八个因子进行因子探测,2001—2019年对城市热环境分布影响作用最大的因子发生变化,2001年NDMI对城市热环境分布格局的单因子解释力度最强,q值为0.307,2009年为NDVI(q=0.405),2019年变为土地利用类型,q值为0.535。2001、2009年因子交互探测对热环境空间分异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2019年,所有因子交互均为双因子增强。2001年、2009年NDMI和MNDWI交互作用都最为显著,q值分别为0.386和0.541,说明城市热环境受自然环境驱动更多。2019影响程度最大的变为了NDMI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q值达到0.685。这也说明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为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加大并占主导地位。(3)研究区应遵循坚守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人为本、措施可操作的优化原则。提出了保护现有绿地、水体、湿地等生态资源,并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整治,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优化措施;同时应改进建筑道路规划布局,加强城市内部空气流通,尝试采用新能源建筑材料,搭建绿色屋顶等途径,降低建筑群外部温度,缓解城市热环境;还应该合理规划功能区布局,注重分散人口,工业园区采取“飞地式”扩张模式,避免高温区域聚集成片。
其他文献
产能过剩问题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阻碍了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的进程,而去产能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学术界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两方面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多数观点倾向于从政府干预视角找寻机制,强调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转而通过政策设计来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对于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化解产能过剩还缺乏相应探讨。近
三峡库区地理位置独特,人地关系复杂,其水环境安全干系重大,而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是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威胁。三峡库区内多丘陵山地且降雨丰沛,其间分布众多小流域,雨季大量径流从各小流域汇集至库内水体中,污染物也易随降雨产流从源头小流域汇入三峡水库,而磷素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素往往是以径流和泥沙为载体进行流失,目前关于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研究大多针对单一或者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日常监测中或者
随着我国文旅融合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对文化遗产的讨论越来越多,而且也逐渐将目光投向游客的体验,但是对于游客真实性感知方面的探讨仍有不足。真实性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价值,是促使旅游者去遥远的地方和时代旅行的基本动力。一些学者通过对旅游者的研究,提出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是旅游业的主要趋势之一,真实性对于旅游尤其是遗产旅游的重要性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到。
现代高产奶牛乳腺疾病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奶牛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干奶期奶牛乳腺退化能够降低干奶期乳腺内感染发病率,促进乳腺的修复与更新,降低下一泌乳周期乳腺炎发病率。前人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能够促进奶牛干奶期乳腺退化,因此,本研究首先以山羊为模型,采用过瘤胃包被技术,明确5-HT的前体物质5-羟基色氨酸(5-HTP)对反刍动物血清5-HT浓度的影响及其对乳腺退化的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响应快速、背景信号低等优点,在生物传感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的ECL材料,如碳点、量子点、聚合物点、金属团簇、金属有机凝胶、钙钛矿纳米晶体、碳氮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等。由于MOFs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金属单元和有机
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减弱以及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收紧,我国过去粗放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制造业粗而不精、大而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的价格挤压,因此,通过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不仅是转变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
在全球商业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诸多企业及其领导者过多地关注股东利益,忽视了消费者、合作商、社会与环境等组织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福祉,由此引发诸多丑闻,关注和平衡组织内外利益需求关系的责任型领导理论应运而生,学者们认为责任型领导遵循道德伦理规范,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新生态范式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学习和践行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受组织文化内涵影响和企业制度规范约束,但企业
流域内部的景观类型组成与景观空间格局会显著影响河流的结构、过程与功能。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是三峡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质量对沿岸区县及长江干流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龙溪河流域是典型的农业流域,人类活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改变着流域内景观格局,进而对河流水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时空异质性。因此,本文从不同季节和空间尺度探究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时空关系,以期为研究区河流水质的改善和土地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当今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其中,农业生产是遭受气候变化损失最严重的部门之一。为帮助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减小农业生产损失,生计多样化策略被广泛讨论并应用于非洲和东南亚的诸多国家或地区。然而,当前的生计多样化研究多聚焦于农牧民的非农生计多样化及农业部门的作物多样化,而对农业部门的另一大生产活动——畜牧业生产的多样化却缺乏关注。此外,已有的生计多样化研究主要以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为研
随着旅游多元化的发展,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主要功能的乡村旅游正备受国人青睐。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激发了乡村地区的活力,有效促进乡村发展。作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四川省旅游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四川打造成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构建连片成带聚集发展格局。但当前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其空间结构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