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道规划是城市生态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绿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廊道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意义上,且研究者大都是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生存延续来研究的,对生态廊道网络的设计的研究较为缺乏。由于城市景观的破碎化,利用绿道增加景观的连接性是增强城市景观整体性的主要内容。城市绿道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将城市中分散孤立的斑块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自然生态体系,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的空间格局,从而完善城市功能。廊道网络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土,改善环境,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重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维护城市的健康、安全和福利。本研究运用现代遥感技术,结合GIS手段,通过对上海市内环以内2006年版的Google-earth卫片图的解译,并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与AHP,对上海市内区的植被景观格局、廊道现状以及绿道的设计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居住区绿地的总面积最大,为943.100hm2,生产绿地的总面积最小,为62.380hm2。在所有斑块类型中,居住区绿地的PD值最大,为336.011km-2,破碎化程度较高;生产绿地PD值最小,为0.590km-2,破碎化程度较小。所有斑块类型的COHESION都较高,斑块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的,景观空间连通性较好。居住区绿地的斑块个数最多,为7405个,可见破碎度较高,与PD值的结果一致。生产绿地最少,只有13个,公园绿地次之,为202个。生产绿地每个斑块的面积相对最大,AREAMN为4.779,单位附属绿地AREAMN最小,为0.094,破碎化比较严重。公园绿地斑块成片状分布,这样就导致了LPI最大。沿岸和道路绿地以及单位附属绿地的各个斑块成长条状分布,且每个斑块的面积都较小,故LPI值较小。(2)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廊道现状评价表明:锦绣路的廊道等级为优,延安西路、肇嘉浜路及苏州河的廊道建设得较好,而张杨路和北京西路的廊道建设等级为中等。新建成的道路在绿地设计中,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季相变化、物种多样性、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等因素,因此评价等级较高。部分道路绿地的物种组成比较单一,乔灌草的比例配置得不是很好,人为干扰比较严重,缺乏休憩设施。(3)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最小耗费模型,得到两种廊道网络。通过最小耗费模型得到的廊道网络E与运用引力模型得到的廊道网络D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廊道网络E的节点数为48,廊道网络D则有46个节点;廊道网络D的网络闭合度α、线点率β、网络连接度γ分别为0.195,1.347,0.470:廊道网络E的α、β、γ值则分别为:0.143,1.250,0.435。(4)引力模型和最小耗费模型在廊道设计的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缺陷。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化的前提下进行绿道的设计,不考虑现有的市政建设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可能在新城区的规划中或旧城区的改造中有较大的运用余地。在引力模型中,廊道网络生成的直接根据是节点之间的欧式距离,依据相对比较单一。最小耗费模型中则考虑空间景观基质对生物过程的影响,掘此生成阻力表面,并依据阻力表面生成最小耗费路径。该模型在运用的过程中,人为的影响较大,路径的选择可能会因为个人因素而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