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理解和阐释“孝”这一重要德性的内涵以及价值旨趣,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这篇论文尝试透过德性伦理学的视阂,借助“孝”与“礼”、“义”、“仁”关系的探究,从“孝”的德性生成、构成、实践智慧和价值理想四个层面诠释儒家“孝”的德性。在这个研究框架中重新理解“亲亲互隐”的问题,考察儒家孝道的当代境遇,揭示这一研究框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们看来,只有运用德性伦理学的视阈考察“孝”的德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儒家孝道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儒家“孝”的社会习俗、道德情感和道德智慧的构成维度才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充分阐释“孝”与“礼”“仁”“义”的内在关联,才能真切体会“孝”在儒家伦理体系中意义和价值旨趣。围绕上述主题和目标,论文分为相互关联的五个部分。第一章基于儒家孝道研究的当代语境,说明选取德性伦理学理论视角的方法。首先,从文本和现实两个层面上阐明儒家孝道的当代境遇。厘清和回应其中的问题需要诠释儒家孝道的德性内涵。在我们看来,儒家孝道的当代境遇问题是阐述“孝”的现实诉求,这也为重新发现和运用这一德性提供了契机。阐述儒家孝道研究的基本问题,可以彰显这一研究的理论价值。对采用德性伦理学视阈的原因,我们作出两点说明:其一,德性伦理学学说吻合儒家伦理体系;其二,运用义务论或功利主义的规范伦理学考察儒家的“孝”,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只有基于德性伦理学视角下对“孝”的诠释,才能避免规范伦理学的问题,符合儒家伦理体系的基本精神。第二章从生成的层面阐释“孝”的德性内涵和价值。对“孝”的德性定位是指基于自然亲情,经过长期修德形成的稳定品质。这一章主要透过“礼”和修德能力在“孝”的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论述“孝”的德性的内涵。我们主要通过分析“礼”在“孝”的德性生成中的区分、规范、开放三个功能,说明“孝”的德性的生成和“礼”在实践中的贯通。这一部分也从静态的层面展示了“孝”的德性构成内容——社会习俗。儒家对品质的说明往往从修身开始,“孝”的德性生成自然也需要“学”、立志、反省和克己等修德的能力的运用和实现。因此,“孝”的德性不仅蕴含了习俗的规范性,也具有内在修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照余纪元在《德性之镜》中对德性构成的讨论,我们分析了儒家“孝”的德性构成,即社会习俗、道德感和道德智慧。第二章对“孝”的德性生成和培养的阐述,基本呈现了其德性构成要素,特别是社会习俗。对于道德智慧,第四章将切入“亲亲互隐”的争鸣展开这一主题。尽管这三个构成部分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它们在任何一章都是作为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突出说明其中一点的。第三章集中讨论“孝”的德性构成内容——道德感。我们把孝道中的道德感解析为原始孝感、“恻隐之心”、感恩回报、敬爱、义务、友爱六种道德情感。分别论述这六种道德感在“孝”的德性中的体现和重要作用,说明稳定的道德情感对践行“孝”具有内在的主导力量。这些道德感可以让人具有选择践行“孝”的意识倾向和习惯行为。通过与角色伦理学视角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作为德性伦理学核心——品质的重要性。运用角色伦理学考察儒家的“孝”并不合适,因为它忽视了儒家对道德主体真情实意、道德感的关注,忽略了“孝”的德性生成的过程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修德的价值。“仁”“义”“礼”是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围绕“孝”和“仁”“义”的关系,以及“仁”“义”“礼”之间的关系对照说明儒家“孝”的德性构成和价值。第四章通过对郭齐勇、邓晓芒在“亲亲互隐”中的主要观点的商榷,论述“义”作为“孝”的德性构成这一向度。郭齐勇先生忽略了对“直”的文本分析,也就忽略了与此同时孔子强调的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义”的品质和能力。“义”的在场可以使“孝”具有的理性主义精神合适地表达出来,而这不同于没有任何界限的“人相食”。为了进一步讨论“义”和“孝”的关系,这一章最后透过顺亲、隐亲和谏亲这三个重要价值维度考察儒家孝道的实践智慧。论述亲子双方在“辩”难题中的态度、方式和行动,以此呈现儒家思想中丰富的实践智慧内涵。“义”这一德性的构成因素,可以使我们在不同的道德生活场域中进行恰当而又合理的“孝”的选择。儒家孝道的德性是有其伦理有效范围和界限的。在现实生活中,孝道和其他德性或社会公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尽管大多时候它们是一致的。儒家认为,“义”是在具体情境中处理问题的必要能力。儒家关注人的质朴亲情,但并不因此作为处理任何问题的原则。在儒家看来,脱离了“仁”“义”的亲情实践不具备孝道的德性力量。第五章探讨“孝”的德性的价值旨趣。这一章通过对“孝”“仁”矛盾冲突的分析,探究“孝”“仁”类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指出“孝”的价值旨趣是超越于亲人关系充斥于天地的仁爱精神。首先,我们揭示仁爱精神在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意义,阐述“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说明儒家孝道德性的有效范围和界限。在儒家看来,“孝”从自然情感上升为伦理情感的实践活动,培育了爱他人、社会、自然的仁爱精神。在此意义上,“仁”贯穿了“孝”的德性形成始终,“孝”的德性活动蕴含了儒家的价值理想。在这五部分内容中,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儒家家孝道当代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思路及其价值。第二章从生成的层面诠释“孝”的德性内涵。第三章从德性构成的角度理解“孝”的德性价值。第四章详细论述“义”如何应对“孝”的德性中的重大现实课题。第五章阐述“孝”在儒家伦理体系中蕴含的价值旨趣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