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肿瘤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分离、迁移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它不仅为实体肿瘤生长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在肿瘤进展、转移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已被逐渐应用到多种实体肿瘤临床治疗领域,其中也包括NSCLC。通过活检病理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检测促进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如VEGF, b-FGF或HGF的水平及动态磁共振功能影像检测肿瘤血流状况和血管渗透性均不能很好的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状况及评估抗血管生成疗效。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CECs和骨髓起源的EPCs以及多种生长因子的参与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病人的CECs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活力上都高于健康人,在已经完全缓解的肿瘤病人CECs水平降至正常,它可以作为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疗效的标记物。关于CECs分离检测的方法,早期的Hladovec法、密度梯度法因存在结果可靠性、准确性欠佳的缺点,大大限制了其在科研、临床中的实际运用。目前流式细胞仪法已成为可替代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方法,通过带有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内皮细胞抗体广泛应用于CECs的检测。近期研究进一步将CECs细化为rCECs、aCECs及凋亡CECs。仅占小部分的aCECs,更能反映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活力。由于目前关于CECs在NSCLC中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及抗血管生成疗效方面的研究不多,在化疗对NSCLC血管生成状况及CECs尤其是aCECs水平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检测CECs尤其是aCECs在NSCLC化疗中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目的1、建立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ECs及aCECs的新方法;2、了解NSCLC患者及健康人群的CECs和aCECs数量上的差异;3、探讨NSCLC化疗前后外周血CECs及aCEC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技术富集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CD45-PC5.CD146-PE、CD106-FITC抗体为标记物,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64例NSCLC化疗前后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CECs及aCECs进行检测,CD45-/dim CD146+为成熟的CECs,CD45-/dim CD146+CD106+为aCECs。结果1、采用上述标记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可顺利检测出外周血CECs及CECs。2、NSCLC患者外周血CECs及aCECs的数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00)。aCECs仅占CECs的一小部分,NSCLC患者中aCECs占CECs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00)。3、不同病理类型NSCLC之间比较,鳞癌与腺癌CECs及aCE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0.658)。CECs、aCECs的数量与NSCLC中瘤大小、血CEA及VEG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938、0.829;0.150、0.124;0.697、0.631)。4、总体上NSCLC化疗后aCECs的数量高于化疗前(P=0.031)。5、行AP方案化疗,化疗后CECs及aCECs数量明显高于化疗前(P=0.006、0.034)。6、SD及PD的NSCLC患者CECs、aCECs的数量明显高于化疗前(P=0.030、0.021;0.036、0.028);对治疗后不同疗效NSCLC患者CECs及aCECs水平比较,aCECs数量PD、SD均高于CR+PR(P=0.032、0.012)。结论1、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技术富集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流式细胞仪技术可以快速、方便检测出外周血CECs及CECs。2、外周血CECs及aCECs的数量在NSCLC患者有明显升高。3、单纯化疗引起NSCLC患者CECs尤其是aCECs升高,与不同化疗方案及化疗效果有关。4、CECs及aCECs可以作为评估NSCLC的血管生成状况及判断预后的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