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的发展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发展经历了快速的外延式扩张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所带来的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职能和空间环境也在经受更大的冲击和考验。我国的城市发展也经历过且正处于迷茫期,在过去城市转型和更新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很多模式,有“大拆大建”的除旧更新方式,也有“假古董”的现代仿古街区,随着时间的检验,这些都没有成为成功的城市更新实践,且在城市快速扩张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生态和内涵品质的关注,导致了很多城市问题,产生了失落空间。城市空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城市功能和空间风貌也无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面对未来动态化多元发展的新时期,新的思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中,通过对失落空间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思考和吸取国外专家学者在城市更新转型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我国学者也逐渐提出了适合新常态下国家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由大规模拆除转向小规模修补,由建筑独特形态转向城市空间风貌,由功能至上主义转向人文关怀体验,由机械化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文脉特色,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场所感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倡城市开展“双修”建设,让城市再现青山绿水,住建部配合发布一系列城市工作指导意见,确定试点城市,现在部分城市的双修工程已经颇见成效,并积攒了很多成功经验。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双修”工程中的设计方法与理念运用到城市失落空间的更新优化中,在城市部分空间环境低质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主要依靠对城市设计理论文献进行研究和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构建出城市失落空间优化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分析“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施密茨新现象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同时运动诸系统和双尺度城市理论等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指导应用;总结“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海口市和三亚市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具有象征性的典型城市空间复兴案例纽约高线公园和伦敦金丝雀码头的成功原因,对其设计策略进行多层面解读。在此研究基础上,从物质形态、交通网络、行为体验、文脉景观、区域共生五个层面构建城市失落空间优化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同时,选择北京市CBD东扩区边缘与北京东站之间区域进行理论实践。通过调研走访对研究基地内各种现状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失落空间的成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构建的城市失落空间优化更新设计策略体系从五个层面对其进行优化更新设计,提出城市更新方案并对策略体系进行总结与思考,探讨其在其他城市失落空间优化更新中的普遍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