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分析、中国现状论述和数据实证论证三个方面入手,对在1989年至2003年间信贷配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论表明1989至1997年间非均衡信贷配给在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建立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98年后均衡性信贷配给逐步增强,它阻碍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畅通,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信贷配给理论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论述,并将Stiglitz&weiss的信贷配给理论与Bernanke&Blinder的银行信贷传导理论相结合,对信贷配给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上地分析。 第二章对1984年至2003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回顾,论述了自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的历程。 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第一章中的理论探讨相结合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现实,找出制约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根源,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论证,验证分析结论。 第四章承接第三章中的分析,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近期内保持信贷传导渠道的通畅,二是从远期看,完善各种货币传导渠道,包括利率渠道、财富渠道、汇率渠道等。 本文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运用信贷配给理论解释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不畅的方面做了新的探讨,在Bernanke&Blinder的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信贷配给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在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两个不同的经济状况下信贷配给的存在对于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二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引入虚拟变量的方式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样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两种状况分别讨论,从实证方面支持了理论结论,解释宏观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