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家长择院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现状,探讨儿童患病家长择院的影响因素,为儿童疾病治疗及预防保健提供数据参考,并提出相应的防预对策,对家长合理选择医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收集郴州市40家医院2008-2010年16岁以下住院儿童的出院病历首页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儿童疾病构成进行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郴州市区内2225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用卡方检验、构成比等
其他文献
最近,观摩七彩语文编辑部做的《读 演 写》课程研究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演“词语表情”、扮“角色体验”、摆“瞬间定格”,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运用词语,到多角度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再到写作迁移,经历了一个快乐而充满挑战的阅读过程,“演”贯穿始终。  语文课堂上的“演”并不新鲜,多年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有一个经典的阅读教学课例《小稻秧脱险记》。这节课上,于老师让学生用“演”的方式真切体
一、 课前精心预设,预约增效因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虽然教师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及把握、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1. 预设预习指导细节,让预习发挥功效。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数教师的预习指导,一般采用一读(自读课文,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整体
习作课堂,经常可见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写作方法,布置习作要求时,教师往往还会兴致勃勃地说道:“同学们,用上刚才我们学到的那些方法,去写吧。”然而实际的写作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大都是绞尽脑汁,生硬地完成任务罢了。只有基于儿童立场的写作教学,才能走出写作教学的怪循环。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为例,初探在习作教学中,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策略。  一、 在阅读中基于儿童立场,创生写作契机 
同伴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一种需要,也是习作教学应然的指向。习作本身就是一种倾吐与交往的方式,基于同伴交往下的习作教学,旨在运用同伴交往在习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设鲜活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儿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视为习作教学的资源,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自由畅快地表达,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 聚焦认同感,让习作内容生活化,更具亲和力  儿童常常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作为了解和定位自我的依据,形成自我概念
习作教学中,我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来形容学生习作素材匮乏。然而,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我却发现另一共性的问题:很多学生的习作选材很好,但就是写不出质量高的习作来。仔细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构思欠佳,即谋篇布局能力较弱。如习作开头结尾的设计、围绕主题的剪裁、过渡烘托与照应等等,学生习作大都是信马由缰,泛泛而谈,写到哪儿算哪儿。二是缺乏细节。习作中记叙的铺开往往重内容的陈述,对人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