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制豚鼠脊髓匀浆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EAE)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EAE大鼠颈髓组织中MCP-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EAE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加完全弗氏佐剂皮下注射Wistar大鼠,复制EAE大鼠动物模型。本次实验中将6-8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电针组、激素组、模型组、空白组。各组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以此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评价,观察电针对EAE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各组刺激对EAE大鼠颈髓中MCP-1、ICAM-1的表达变化的影响,从趋化因子、粘附分子角度探讨电针对MS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免疫前,各组大鼠的皮毛光泽好、反应灵活,活动正常,大鼠的食欲正常。免疫第14天,空白组较实验前变化不显著,此组大鼠的皮毛光泽好、反应灵活,活动正常,大鼠的食欲也正常。模型组与实验前比较毛色发黄,暗淡,欠光滑。活动欠灵活,步伐笨拙,甚至瘫痪,精神萎靡。摄食减少,体重下降。各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皮毛欠光滑,活动减少,精神状态欠佳,食欲差。免疫第28天,空白组与免疫第14天比较没有变化,在整个实验中始终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表现及一般状态的改变,皮毛光滑,饮食如常,活动灵活。模型组大鼠免疫第28天与第14天相比,症状略有改善,皮毛仍然欠光滑,摄食缓解,不如空白组活泼。各治疗组摄食增加,体重趋于稳定,活动状态一般。2.免疫前,各组大鼠无差别,后肢伸展,尾巴伸展上翘,正常步态,无肌力、步态异常。在免疫后第14天,空白组大鼠无明显改变,活动如常。模型组大鼠出现尾部肌力降低,进一步出现尾部下垂、步态不协调,单肢瘫痪亦可出现双后肢瘫痪或四肢瘫,甚者出现濒死状态。在免疫后14天左右,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达到了最高值。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别,但具有激素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最低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空白组大鼠活动自如,无肢体瘫痪。模型组大鼠尾部张力减低,单肢瘫痪、双后肢瘫痪或四肢瘫的症状有所改善。3.实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14天,空白组大鼠颈髓内有少量ICAM-1阳性细胞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1),统计学意义显著。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且具有激素组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电针组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空白组大鼠无明显变化,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减少(P>0.05)。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但具有电针组IC AM-1表达低于激素组的特点。模型组、电针组免疫后28天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较免疫后14天表达减少,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组I CAM-1表达却略有增高。4.观测免疫第14天后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表达情况,空白组大鼠颈髓内有少量MCP-1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MCP-1表达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与激素组两者比较差别不大(P>0.05),但体现出电针组大鼠颈髓中MC P-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激素组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大鼠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空白组大鼠颈髓内MC P-1的表达变化不大。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 5)。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激素组与电针组比较(P>0.05),但具有电针组大鼠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激素组的特点。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免疫第28天后,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较免疫14天升高,但模型组与电针组、激素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电针组、激素组具有抑制MCP-1阳性细胞数表达的趋势,且电针组抑制作用优于激素组。结论:1.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改善EAE大鼠神经功能症状,急性期激素疗效略优于电针;随着病程发展,电针治疗作用更稳定、持久。2.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抑制EAE大鼠颈髓中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急性期激素的治疗作用优于电针;随着病程进展,电针的远期治疗作用效果较好。3.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抑制EAE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但电针抑制作用较为显著。